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门头沟西峰寺——云静石梁悬,花疏竹篱短。秋雨一夜寒,山中红叶满。

(2014-03-01 12:02:31)
标签:

善无畏

北京

百家

佛寺

西峰寺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西峰寺

唐称“慧(会)聚寺”、元称“玉泉寺”、明称“西峰禅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岢罗坨村西山窝中。

北京门头沟西峰寺——云静石梁悬,花疏竹篱短。秋雨一夜寒,山中红叶满。

 

西峰寺如来宝殿与800年银杏                     

   西峰寺始建于唐,当时与戒台寺同称一名:慧(会)聚寺。《日下旧闻考》有记:“东有山曰峰峦,涧水绕其麓。西曰罗喉岭,而六国岭峙其南,松陀岭踞其北。”在四山环抱间有一片洼地,称作为李家峪,西峰寺就建在李家峪。到了元朝,可能因为“自戒坛至西峰寺山门,有泉最冽”之故,故将慧聚寺分出玉泉寺,与戒台寺、潭柘寺遥遥相望。“寺内有胜寒池,大旱不枯。”明正统元年(1436),惜薪厂太监陶熔因公到李家峪,发现玉泉寺已破败不堪,故于元年二月开始重建,至正统三年(1438)六月峻工,明英宗朱祁镇“赐额名曰西峰禅寺,并延僧悟达为主持”。西峰寺当时的规模很大,山门外有石桥一座、石狮子一对,进山门有钟鼓楼和明代的石人石碑,现均已不存。寺后东北角有塔院,当时寺址内有唐代所建的俊公和尚塔(现已塌坍)和元代慧聚禅寺月泉新公长老塔(后移至戒台寺内)。塔旁的胜寒池和地藏殿均已无踪影。

据清《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京东顺义县兴周营村张国辅,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患了疾迷症,其妻张李氏延请瓦子街一经常拉着铁链募化的民妇李氏用按摩和针灸的方法将病治好了,张李氏便师从其学习治病之法。两年后李氏去世,张李氏便将李氏铁链拴在自己脖子上,除按摩针灸之外还增加念咒求神之法,治好了不少病人,从此名声远扬。张李氏还劝人信佛从善,不但出钱修缮了本村的七圣庙,还将自己儿子广月送到戒台寺受戒为僧。张李氏还治好了原任大学士三宝的寡妇乌佳氏的血所凝结症,乌佳氏施舍金银二万两修整西峰寺,并派管家许禄如工匠任五修建寺庙,把西峰寺四层殿宇,五十多间殿堂修缮一新。乌佳氏还将自己的二十四岁使女双庆送入西峰寺中跟随跪香念佛。

此后,张李氏借修庙之机,与工匠任五合谋,谎言“菩萨托梦”,画成五轴图像,宣称张李氏是观音菩萨转世。西峰寺原有一尊古代住持僧人的塑像,名曰“西峰老祖”,张李氏称自己就是老祖转世活佛,使西峰寺香火旺盛一时。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步军统领绵恩上奏朝廷,以煽惑民心,有碍风化提请查办。经朝廷同意,绵恩派本衙司员协助宛平县知县查处此案,并最终“任五处斩,张李氏绞,西峰寺交僧录司另选妥实僧人主持”。

清代西峰寺后被改建为恭亲王载洵(滢)的园寝,修建了园寝阳宅,西峰寺遂成恭亲王府的家庙。清朝晚期光绪丁酉年(1897)秋,清人震钧有诗写道:“路经西峰寺,草深没前殿”。

现在的西峰寺大致保留清代庭园风貌,分内外两层院落,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如来宝殿、毗卢殿、后楼以及两厢回廊禅房30余间。

寺内最著名的是一株银杏,为元代所植,比潭柘寺的“帝王树”还粗大,距今至少已有800多年树龄,人称“白果王”,树高 40,树干直径8多,撑起一个巨大的树冠。树下原有一通清乾隆乙巳年(1785)立的汉白玉诗碑,在“破四旧”年代被推倒在地。在大门东边的皂角树下,立着一块圆盘形的青石雕龙喷水口,上边雕刻着一条完整的幡龙,造型生动,雕工精细,虽然突出的龙口已被“造反派”砸掉,但仍不失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198112月,西峰寺景区内的载洵墓被定为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北京市政府将全市旅游胜地规划成八个游览景区,西峰寺被划归第二景区(即潭柘寺、戒台寺、西峰寺、石花洞景区)。1984年,在恭亲王阳宅的基础上改建为博物馆,馆内有5个大陈列室,后博物馆搬迁到大峪。现西峰寺原址被改建为“国土资源部西峰寺培训中心”。

西峰寺景区共有三处摩崖,第一处在一巨石上,镌刻“倚云”“心畲”;第二处刻字为五言绝句“云静石梁悬,花疏竹篱短。秋雨一夜寒,山中红叶满。”落款为“又题”;第三处刻字在一巨石上作“趺坐岩树间,松下云来往。不闻人语喧,但听钟声响”,下面刻有“丙辰秋月,题石心畲”,为溥心畲隐居戒台寺时所作。

西峰寺周围山上长满了杏、桃、梨、枣、核桃、柿子、山果红等果树,山花烂漫,松柏成荫,红叶满山,百鸟齐鸣,泉水潺潺,是一处避暑的风景胜地,被辟为“西峰寺自然保护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