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善无畏华严寺杜顺塔澄观塔华严宗祖庭文化 |
分类: 参访佛寺影像札记 |
华严寺位于西安城南少陵原上,与终南山至相寺、五台山清凉寺并称为中国华严宗的祖庭之一,华严寺也是唐代长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
华严寺由初建到以后数百年间,无高大殿堂,而是凿原为窟,以安置佛像及供僧众居住,所以华严寺可以说是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目前还可以在寺庙两侧的土壁上看到那些窟洞的遗迹。
卍 少陵原华严寺现存的黄土佛窟洞
从关于华严寺的相关记载看,这里曾有华严宗初祖杜顺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俨塔、三祖法藏塔与四祖澄观塔。但在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仅存砖塔两座,其余全毁。1930年陕西大旱,朱子桥居士来陕西赈灾,与佛教界人士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的碑上写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字,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果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遂使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保存至今。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法脉流传至今的三大宗派净土宗、禅宗和华严宗之一,由华严三祖法藏大师为实际创始人,创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宗,体系庞大,结构严谨,成功地宣传了普贤菩萨的殊胜地位,使他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菩萨之一,也在中国促成了峨眉山成为了普贤菩萨道场。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被尊为诸佛的“长子”,被认为是与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同体,并成为“华严三圣”中佛祖法身佛的右胁侍(左胁侍为文殊菩萨)。
华严宗的教义主要以《华严经》为根据,在前人三论宗、天台宗、慈恩宗、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佛教思想体系,因为其实际创始人法藏大师被敕封为“贤首国师”,故又叫贤首宗。华严宗酝酿于南北朝以来的华严学和毗卢、文殊、普贤崇拜,由华严三祖法藏大师著书成熟于隋唐之际的终南山至相寺。
现在的华严寺主体建筑是初祖杜顺塔与四祖澄观塔。初祖法顺(557—640),俗家姓杜,俗称杜顺,陕西长安人。18岁在因胜寺出家,据说有神通,可以治疗聋哑,与动物说话,“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唐太宗李世民曾将其请入宫中供养,法顺与当时义理学中心终南山至相寺来往密切,将其爱徒二祖智俨送入至相寺学习,并著论《华严五教止观》。
华严寺杜顺法师塔不算基座为六层,呈四边形,典型的唐代佛塔造型,高约21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据称杜顺法师塔的四边形塔身是象征华严宗的卓越思想“四法界”,而六层塔身象征华严宗的“六相缘起”学说;两者相加为十,则代表着《华严经》的重要理论“十玄门”,也象征着圆满,意指华严宗为一乘圆教、最究竟的佛教学说。
华严寺另一座塔是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塔。澄观法师(738—839),浙江绍兴人,俗姓夏侯,11岁出家,前半身在各地游学,学过律宗、三论和华严。大历十一年(776)先到五台山,接着又去四川峨眉山求见普贤菩萨,然后又回到五台山大华严寺讲经著述。贞元十二年(796),奉诏至长安,参加“四十《华严》”的翻译,并受唐德宗之命注疏,成为钦定著作,从此华严宗名声大振。澄观被唐朝皇帝敕命“清凉国师”,他还系统注疏了八十《华严》,定名为《华严经疏》,并提出了华严宗最核心的代表性理论“四法界”。
华严寺澄观塔造型独特,塔身呈六边形,代表华严宗的“六相缘起”说法。塔身不算基座为五层,代表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五教”。
如今的华严寺在塔院之东侧建有一进院落作为华严寺主体建筑,院落山门朝西,上有题额“华严佛学苑”,两边对联曰“七处九会以法界标宗,五周四分依真如演旨”。
在面南的少陵原绝壁之上平台处建有华严寺的现存大殿即华严圣境殿。在华严寺院落中还有一座华严三圣殿,院中存放着一口铜钟和一块摩刻石。由于少陵原崩塌风险仍存,所以今后华严寺究竟是否能扩建还未可知,但是凡华严子弟均会专程来此少陵原参拜这仅存的杜顺和澄观两塔,以遥寄对华严宗创始法祖们的纪念。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十愿普贤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