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2013-10-11 06:06:36)
标签:

善无畏

灵岩山寺

甘露泉

檀园

唐代四大名刹

文化

分类: 参访佛寺影像札记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与寺

灵岩山寺之“灵”,不仅体现在他是一座灵寺,更是一座灵山。

上篇已经提到灵岩山寺的寺址曾三度迁移,其实灵岩山山是一座寺,而寺也遍布于这座山,中篇我们就专门来介绍一下灵岩山寺之灵山胜迹。灵岩山寺虽坐落于山脚下,但整座山因有寺而形成有佛教胜迹的奇石孔洞,天然泉水,千年银杏、汉柏青檀等,整座灵岩山充满了灵气,也使这座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灵山胜地。

东晋时期,朗公和尚应灵岩山隐士张忠之请,从灵岩山东侧平原的四门塔所在寺院翻山越岭来到灵岩山中,由于灵岩山东、南、北三面环山,所以当时朗公必须翻越东侧山顶才能来到寺中。而就在这灵岩山的东侧山巅上,有一块岩石突兀,形似一老僧身披袈裟,手拄禅杖,在山路上负重前行,而其身后则跟着一众信徒,这就是灵岩山的“朗公石”奇观。这种自然景象早在宋代就有记载,明孙瑜有咏《和宋僧仁钦十二景诗》中有《朗公山》一首:“插天崛起一危峰,遥望如人整巨容。闻道朗公曾此过,至今犹说是遗踪。”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朗公石

朗公石其实身是一块石,而其禅杖则是一棵松,但奇怪的是自从有八百年记载以来,这棵松就始终没有生长超过朗公石的高度,永远保持着朗公拄杖的形象,不能不说是种灵气。据好友介绍,在朗公石下有一片被称作为“六百亩”地的山顶平地,有地质学家打洛阳铲下去200米仍是一片夯土,此地很可能是人工平整过的历史胜迹,否则在山顶之上绝无可能这样平整和深遂。

沿灵岩山寺后山拾级而上,是一条御道,直通山顶方山顶部的灵岩红门。上行里许,即可来到灵岩山寺山麓间的甘露泉边。甘露泉伏流穿垣而来,流觞其中,呼为清凉境界,此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也是灵岩山中最大的泉水之一,雨水季节,泉水自泉眼的石龙口中可喷出很远,崖壁上是乾隆皇帝的御书“甘露泉”三字。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甘露泉

此地在灵岩山间也是一块形胜之地,北魏的法定和尚就是将复建的灵岩山寺建在了有活水源的“甘露泉”旁,隋炀帝杨广在此也曾写下一首《谒方山灵岩寺》诗。至清代,灵岩山寺虽已迁建至山脚下,但乾隆皇帝却还是相中了此地山清水秀,将其爱山楼建于泉旁,复建起了登山御道,从而成为了乾隆行宫,可惜现在行宫已不复存在,仅存上古银杏记载着当年乾隆的灵岩足迹。这段御道与苏州灵岩寺的御道十分相象,在苏州灵岩寺所在原也是吴王行宫,同为灵岩,其帝王缘和登山道也极其巧合一致。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可公床

过甘露泉沿石阶向上即至可公床,这是一块天然的坐禅平台,上有岩石遮避,面朝深山翠岭,据说当年明代灵岩山寺僧可公,东吴人,皇帝赐号“达观大师”,自号“僧可”常在此石上坐禅,所以后人将此石命名作“可公床”。石床上有石刻《朗公传》,还有乾隆皇帝的“万丈碑”,碑中乾隆咏此地“树抱石为胎,泉飞峡成调。”“南瞻日观峰,是我昨所造。”日观峰是泰山极顶一峰,坐在可公床上在天晴时向南确是能够望见泰山极顶,所以乾隆才有此一咏。在可公床一侧有摩崖书法“灵山一派”四个大字,点出此处灵山胜地。可公床东侧有一天然石室,摩崖题名为“名山石室”,俗称大石棚,此处是天然形成了一处遮风避雨的石室,当年可公在台上坐禅,室内修行,吸天地之灵气,达天人合人之境界,无比自在。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名山石室

再向上行抵达灵岩山的白云洞,此处洞高3米,主洞进深7米多,洞口壁上嵌有乾隆皇帝钦书御碑七方,此洞仅余一人侧身进入,里面凉气袭人,据说每逢急雨过后,或者阴雨连绵,因为白云洞与灵岩山体相贯通,所以常有云雾在此处遇到洞内气流,不断下泻升起,翻江倒海般波浪云涌,故而取名为白云洞。如今的白云洞如果体胖者要钻入一睹其真容着实不易,侧身于两石壁间很有被夹其中的感觉,所以如果想进去千万不要带身外之物,如相机、手机等,否则估计多有不保。好不容易爬出洞来,见到乾隆御笔题诗,暗中思付乾隆皇帝还真是体形纤瘦,否则还真不能至此白云深处呢。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白云洞

再向上就将抵达灵岩山顶的灵岩方山了,上面更有许多佳境留待在《下篇:灵岩篇》中再作介绍。但在即将至灵岩顶山路一侧有一块山石突兀,石上有一人脸,面朝泰山方向,我将之命名为望泰石,海枯石才烂,不知这张脸是当年来此的隋帝杨广呢,还是清帝弘历呢?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望泰石

 

灵岩山之灵山还体现在灵岩山的泉和树。灵岩山中有六泉,除山腰甘露泉外,在灵岩寺中有四泉,在灵岩山寺地藏殿沟壑对面,登山路中处有一处印泉,又名独孤泉,现在也叫他作袈裟泉。这也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传说当年法定禅师建寺时,有铁自此地涌出,高有五六尺,重数千斤,天然水田纹,颇似袈裟,于是将此铁袈裟长年陈列于泉眼旁。乾隆皇帝曾述其“铸铁想以不成废,置此半途徒费勤。”这眼泉水水流湍急,终年不竭,还与著名的禅茶北传有关。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袈裟泉

据《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茶早采为茶,晚采为茗,……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天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外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棣渐至京邑,城市多有茗铺,煎茶场面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段史载道出了禅僧饮茶的习俗是经由泰山灵岩寺的降魔师兴起后,再将饮茶文化从南方传至北方京城的由来。

在灵岩山寺饮茶关键是经由泉水泡茶而来的清香幽远是别处所无法企及的,哪怕你所带去的茶叶不是佳品,但只要是经过灵岩山泉水的煮泡,就能品出茶叶本身的绝妙之味,无怪乎灵岩寺降魔师能让北方人民争相效仿其煮茶技艺,不过也道出了禅僧过午不食,但可以饮茶以解的古人习俗。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五步三泉

另一处天然泉水在千佛殿东侧石崖下,此处五步之内有三泉,故取名“五步三泉”。传说,法定禅师来到灵岩山建寺,见此地苍翠欲滴,云气生辉,思虑如有泉水正可在此居住。行进间,遇一打柴老者,如看穿了法定师的心思,手指东方道:“行不数里,有双鹤鸣叫处可得清泉。”法定遂东行见黄猿徐行,白兔跳跃,惊起两只白鹤振翅飞起,走近果见双鹤飞起处有二眼泉水涓涓,遂命名为双鹤泉、白鹤泉。法定禅师大为感慨,又以手中锡杖敲击周边山石,不想又有一泉随锡杖飞涌而出,溅湿了随行法定的老虎驮着的经卷。这就是“五步三泉”的来历传说。

说完灵山的灵泉,再来说说灵山的灵树。整座灵岩山有千年以上的古木超过五百棵,其中著名的盆景古树有“柏柿如意”和“一帆风顺”;千年古树中则以檀园内的千年双檀和汉柏,以及灵岩山寺内的龙凤檀和汉柏为最。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柏柿如意”

在灵岩山寺五花殿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向东的一枝天然生长呈如意状,而在柏树下方,后人故意栽了两棵柿子树,从而形成了“柏柿如意”,又因柿子树是两棵也可取意为“柿柿如意”,这组古树盆景在寺内流传已久,两侧还各有四个书法题字可以令人回味。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一帆风顺”檀

在灵岩山寺辟支塔下东侧有一组古檀树,这组檀树原为依墙而生长,所以均呈现出规律状的片状根系,其中最北侧一株檀树整体根部形似一艘帆船扬帆远航,所以现人命名其为“一帆风顺”檀。当然,如果不是一帆风顺的话,这些檀树是无法历经千年而仍能矗立于辟支塔侧,枝繁叶茂,自成一景的。

灵岩山最盛的是檀树和柏树,因为佛教僧众喜爱檀树的幽香和柏树的长青,所以数千年来灵岩山寺僧们广植檀树和柏树。檀树其实是一种十分难成材的树木,俗话说“十檀九空”,越是生长期长的檀树,其树干内部越是中空,当然这种不成材也促成了此树不宜被砍伐。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凤檀

在灵岩山寺御书阁前台基的上方,有一棵檀树,盘根错节,若卷云升腾,似彩凤飞舞,俗称其为“凤檀”。无独有偶,在此檀东面峭壁上还有一棵檀树,因形似蛟龙而谓之为“龙檀”,这两株檀树龙凤呈祥,均是已有千年树龄的青檀。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龙檀

灵岩山的汉柏有两棵,一棵在千佛殿东侧,一棵在檀园千年双檀的南侧。这两棵汉柏均为近两千年前汉朝时期的柏树,有传说汉文帝还曾在晚上梦见过灵岩寺左边有一株千年柏树,命邓通查看后,知仅是一株小柏,汉文帝誓曰:“愿此树与山并传不朽。”如今这树与这灵岩山确实并传不朽了。

最后,说说灵岩山檀园内的两棵千年双檀,又称作鸳鸯檀。这两棵双檀比龙凤檀更具茂盛,他们结伴而长,位于檀园一角,与灵岩山寺和辟支塔遥相辉映。在其一侧更有一棵汉柏同样枝繁叶茂,为了保护他们仨位千岁老人,檀园在建设时特意花重金在树下铺中空夹层,以确保三棵古树的根系能够自然呼吸,排水系统顺畅通达。

长清灵岩山寺——灵山篇:千年古檀,禅茶北传

灵岩山檀园鸳鸯檀

如今,这两棵鸳鸯檀荫庇一方,成为檀园内饮茶赏景的绝佳去处。坐在千年古檀下,想到此地千年来树木依旧,可是树下人物却已数十代更替,不知当年来灵岩山寺的杜甫、李邕、钱起;苏轼、苏辙、辛弃疾;党怀英、王允、梁启超;郭沫若、刘海栗等人是否也曾坐在此檀树下怀古唱今呢?

 

敬请期待《灵岩山寺》系列之《下篇:灵岩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