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善无畏上海圆智教寺护珠塔天马山 |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
圆智教寺 |
卐 圆智教寺之中峰寺护珠塔雪景 |
圆智教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是天台宗大寺,天台宗将寺分为教寺和讲寺。圆智教寺原在华亭县(今松江)西南,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因遭水灾,迁于干山陆机草堂遗址,松江天马山在古时称为干山,传说春秋吴国干将铸剑于此而得名,是当时著名的“三泖九峰”之“松郡九峰”的第八峰,也是最高峰。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扩建。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赐额圆智教寺,寺后建有护珠塔。据清嘉庆年间(1796—1820)《松江府志》卷七十五“圆智教寺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都水使者钱绰扩建寺院。”“寺后护珠宝塔,在圆智寺二门内,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横云里人许文金建。”又《干山杂记》载:“宋绍兴丁丑(1157),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显宝光,故名。”
圆智教寺依天马山而建,是当时的名山巨刹,全寺依山体高低共分为三部分,分别名为上峰寺、中峰寺与下峰寺。天马山山势陡峭,山形如一匹展翅领飞的天马,故称为“天马山”。古时天马山为佛教胜地,山上多梵宫寺院,乡民在此进山上香,香火鼎盛,故又俗称为“烧香山”。
卐 |
中峰寺位于天马山山腰处一平坡地,寺院亦已废毁无迹可寻,但护珠塔仍耸立不倒。现中峰寺遗址院内有护珠塔与上清泉,并有700年古银杏一棵。护珠塔高18米,系砖木结构,七级八角,又称“护珠宝光塔”。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载:“宝光塔在干山三巅,高七级,登览者极江三观。”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许文金建塔于中峰寺后,因传说山中有珠宝,故建此塔相护。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宋高宗赐五色佛舍利藏于此塔内,后人时常可观其宝光显现。南宋淳佑五年(1245),圆智教寺僧昙庆募资重修。
带有神秘色彩的天马山佛光表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奇观在护珠宝光塔周围出现,每当凌晨或日落时,阳光透过带水汽的云层,就会在塔边出现一个七彩的光环,十分美丽鲜艳,色彩如雨后彩虹,形状象大型车盘,镶挂在塔腰里或塔肩上,形成一种奇特神秘的现象。这同我国几处名山佛光,如黄山佛光、峨眉山佛光的形成原理一样,它使天马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第二种奇观是雾中“塔朝”蜃影,传说春夏季节,里人常见塔影无数汇集于山塔下,形成所谓“塔朝云”现象。这二种佛光形式更使天马山周围四乡信众顶礼膜拜,佛光带来神秘和祥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烧香山”朝拜。
卐 |
在中峰寺院内,还有江南名泉之一:上清泉,历史上是中峰寺僧人和香客的饮用水源,其井台已被汲水绳磨出一道道深痕。上清泉据《干山志》记载:在天马山的中峰,原元代宣抚使周显祠的下面,为宋徵士周镛所凿,深四五丈,通体块石上刻“上清泉”3字,旁镌“咸淳癸酉山隐题”七字。该泉水质清冽甘醇,据说饮此泉水可提神醒脑,耳聪目明。中峰寺在被毁时,僧人用石板将上清泉加以盖护,使此泉得以留存,但有题字的块石已没。在干山高约几十米的山腰处,有此上清泉不可不谓之为神迹也。
卐 |
在天马山护珠塔南坡,有被誉为“天下第四泉”的濯月泉。据传唐代大茶家陆羽曾在江南研究茶的品种、茶具等,还研究适于沏茶的泉水,并以水质优劣依次定下一批名泉。天马山的“濯月泉”在镇江的“中泠泉”、无锡的“惠山泉”、苏州的“剑池”之后名列第四,故称“天下第四泉”。濯月泉泉水甘冽,为饮茶酿酒的上好用水。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记”:“考之群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掏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汩而下。羽士沿其流处,发其脉,广深丈许,得石池中模糊一石,拂之,隐隐有点画形,因洗而视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现在该泉已无觅处。
卐 中峰寺七百年银杏 |
原在天马山脚下有圆智教寺的下峰寺,但现已无址可寻。漫步天马山的山间小道,竹林环抱,遥想聆听当年寺庙钟声,令人心旷神怡。在整座山的东、南、西、北方向和山巅处,曾分别建有圆智教寺诸峰寺、玉皇殿、东岳行宫和朝真道院,但由于旧时战乱,大都遭到破坏,现已难觅踪迹。目前保存尚为完好的还有原天马山十景之首的“三高士墓”。此墓为元代著名文人扬维祯、钱惟善、陆居仁三人墓的合称,据《干山志》记:“万历甲申(1584)华亭知县陈秉浩封士修墓,立‘三高士碑’于其上。”
圆智教寺作为江南名刹,曾是上海最高山天马山上的一道亮丽的佛教文化风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圆智教寺历经沧桑和多次战乱,仅存下中峰寺护珠塔遗址。护珠塔建于天马山高约五十多米的山腰上,与上清泉和古银杏相伴,虽历经千年,并遭受了部分塔基被毁,塔身严重倾斜的破坏,仍屹立于天马山而不倒,不能不称之为奇迹。如今的护珠塔系经上海市民宗委批准的正式佛教上香点,仍延续着其作为佛教寺院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