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2013-06-05 07:33:58)
标签:

善无畏

普陀山

法雨寺

印公法师

甘露法雨

分类: 参访佛寺影像札记

游历了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一直想为那些凝聚着数代高僧心血的佛寺作些小撰,向世人叙写曾经的人文辉煌。前日首先为九华山的甘露寺写了一篇《九华甘露》的博文,受到了不少善知识们的欢迎,其实在写《九华甘露》之前,心中就起念第二篇要写普陀山的法雨寺,并定名为《普陀法雨》。待起笔前,不觉一惊,因为“九华甘露”续“普陀法雨”冥冥中本就在佛经中注定。“甘露法雨”是佛经中的原文,指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之雨。(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一下)有:“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而在《妙法莲花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更有:“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所以,澍甘露法雨本就是来自于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只不知是来自于前世还是今生。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普陀山法雨寺

普陀山是四大名山中唯一一座海上佛山,观音道场。法雨寺,也称石寺”,为普陀山第二大寺院,也是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明万历八年(1580),麻城僧大智(名真融)从西蜀华莹山至普陀参佛,见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题名“海潮庵”。这也许是因为此处正对的空旷海滩有“千步金沙”之称,其海浪声日夜轰鸣传入庵中,北宋王安石曾写诗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郡守吴安国将其改额“海潮寺”。万历二十六年(1598)寺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增建殿宇;次年朝廷颁敕护国镇海禅寺匾额并《龙藏》一部。后几经兵火,寺院遭毁,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别庵和尚前来住持,再度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赐“天花法雨”匾额,遂正式启用现名“法雨禅寺”。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法雨寺前天花法雨

清雍正九年(1731)法雨寺进行了大规模扩修,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从此殿堂楼阁,规模宏伟,雕梁画栋,辉煌瑰丽,遂成东南名刹。期间,法雨寺曾多次发生过火灾海寇,造成无可估计的损失。后经几代主持的努力,不断进行修缮工作。“文革”期间,全寺佛像被毁。1983年开始由普陀山佛协大规模修复,重建拜经楼,大修九龙殿。1987年在天王殿外新建九龙壁和石经幢2座,1995年在莲池畔建石碑坊1座。现寺宇殿堂楼阁,气势非凡,有殿宇194间,计8800平方米,分列六层台基上。2006525日,法雨寺作为清代古,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法雨寺天王殿前石经幢

法雨寺的天王殿前古樟成林,各棵樟树也许是受到海风影响,生长的遮天蔽日,树干曲曲折折,如盘龙升天,绿叶娇翠欲滴,很有“天花法雨”中的天花之感。在中间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据说,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巍然高耸,故有普陀山“后寺活旗杆”之美称。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法雨寺古樟成林

法雨寺主殿名为九龙殿,又称“圆通殿”。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中有两棵银杏高入云天,树围粗约三抱。东侧的龙凤柏蟠屈如虬螭,形奇状怪。九龙殿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赐法雨禅寺”额时,批准法雨寺住持性统的奏请,将九龙盘拱”藻井等建筑由金陵南京)明旧皇宫九老殿迁移于此,甚为珍贵。殿内九龙藻井,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九龙殿高22米,重檐歇山,黄琉璃顶,斗拱承托,殿内八根金柱的柱础是精致的雕龙砖,殿正中供奉毗卢观音像。 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法雨寺九龙殿前古银杏

方丈院为全寺最高处,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的方丈室,现已改为纪念室。此前我曾在博文《大隐隐于市:印公关房》中介绍过印光法师在苏州报国寺闭关数载,其实,印光法师最重要的弘法和闭关之地却是在此普陀山法雨寺。

印光法师18611941,俗名赵绍严,讳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县赤城东村人。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出世缘熟,矢志参佛。清光绪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初,于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光绪十六年(1890),至北京龙泉寺为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光绪十七年(189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专心念佛、阅藏。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并与虚云和尚会晤于法雨寺。此后,于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

法雨寺与印光法师因缘殊胜。印光法师所著的文钞中有其本人撰写的《普陀山法雨寺募修天王殿及鼓楼疏》,开篇印光法师写道“普陀名山,乃大士示迹之胜地;法雨禅寺,实国民祈福之道场。”印光法师在法雨寺多次闭关研究佛经,在法雨寺生活前后长达三十七年。出关后,他仍然住在藏经楼,默默无声,埋头钻研佛教义理,造诣很深。他深居简出,韬光隐迹,终清一世,不与别人往来,亦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名字。上海高鹤年居士来法雨寺吊唁化闻和尚时,晤印公大师于丈室。次晨,大师对高居士开示净宗念佛法要,居士见大师寮房中衣单淡薄,“外无长物,叹为清净僧宝”。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法雨寺九龙壁

由于印光大师一生不愿应酬,一心向佛,故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民国十一年(1922陶在东县长请印公修《普陀志》,印公允其请,编篡《普陀洛迦新志》;后来又修订五台、峨眉、九华等三山寺;继之,又重刊《十要》增编《五经》。从民国年(1918)至十八年(1929)间,印公因为印经、流通佛书,倡导念佛法门,经常从普陀往来于上海,都是暂住在上海太平寺(上海太平寺是普陀山三圣堂的下院)。因为其所著文章受到了上海高鹤年居士引荐刊登在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其文字般若,引起广大读者的感叹。此后,印光文选重新排印于中华书局,题目《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共四册(其中为普陀山各寺院所作的记、序、疏等就有30多篇)。由于读了印公文章之缘起,而羡慕印公的道德,渴望拜访印公之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跋山涉水,或请求皈依,书来信往,乞赐法名,接受印公依教奉行,持斋念佛,精修净业,而往生西方净土之士,亦难以枚举。由于印公故,来普陀山法雨寺向他问道的人络绎不绝,有数万人在他的影响下皈依佛教。

民国十九年(1930),印公受苏州穿心街报国寺住持真达和尚之请赴报国寺闭关,后弘化社亦由上海迁到寺内。民国二十六年(1937),再随真达和尚移住灵岩,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至二十九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普陀法雨——访普陀山法雨寺: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法雨寺九龙宝殿

清康熙时用“法雨”来命名寺院,是为表明佛教普度众生的平等观。因为雨普降天下,令天下万物苍生不分贵贱、不作区别都能受到雨润而得以茁壮成长。把佛法比喻为雨,是想说明佛门中不舍一人,法雨三根普被,所有众生都受佛法的恩惠与熏陶,佛法使众生不分贵贱都同等受益,最终众生必将都能成为佛。

而印光法师在法雨寺近四十载确是身体力行地实践了“法雨”普度众生的佛教理念。印光法师不在俗世谋取所谓功名,却常常自修闭关,与世隔绝,不求闻达。而在闭关中熟读经书,单衣薄被,从而成就智慧如海,笔下文章般若,其能出世成名亦不是求名为利,而是因缘际会,以文化人,为了弘化净土,普洒法雨,雨润众生。在其教化下,数万人得以皈依净土,往生极乐,这等功德正尤如法雨般泽被众生。

如今世界,不知有多少僧众在大庭广众显山露水,闻达于世,可是对照印公生平,能择一海岛佛寺闭关静修,不求成名,最终又能以智慧般若文字弘化净土,众生平等地法雨普照,惠及人心者复又有几人呢?

澍甘露法雨,印公今何在?

 

           善无畏于海上英德堂

           癸巳年芒种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