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宁国禅寺——乌泾巨富张百五乐施,九百年后宁国古刹重建

标签:
百家佛寺上海宁国寺文化 |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
宁国禅寺 |
|
位于徐汇区华泾镇华泾路858号。
宁国寺原位于华泾镇龙华乡北杨村张行浪东侧。据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载:在二十六保,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由当地乌泾巨富张百五捐款建造,僧昌月堂建。南宋乾道二年(1166)请得寺额。因寺在乌泾之阳,华上两邑(华亭县、上海县)之界,与龙华(寺)南北相对。“殿前罗汉松四株,枝干森矗,古色苍然,盖三四百年之物也。”元至正十六年(1356),宁国寺遭杨完者苗兵焚掠。明洪武十六年(1383),宁国寺连同其他一寺二庵一院归并给慈报寺,并一度改额为“观音禅寺”,实行统一管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遭倭寇焚毁。明天启六年(1626),当地一代名宦、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张所望捐款重修宁国寺,复移张家浜内黄道婆祠于寺之西,并为之作记。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里人张百川出资修缮扩建宁国寺,寺院为七间三进。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又遭火灾,寺毁。清光绪《松江府续志》卷三十八载:“道光间毁,今仅存观音堂。”民国九年(1920),宁国寺由僧人常德主持;民国十三年(1924),募款修缮,寺内除七间二进观音殿外,东西厢房各有三间,院内有两缸荷花,寺外种植桃树二百四、五十株,桃园取名“西来园”,路口右首树有一块木牌,上书“汉世流传西来园,二十三年常德植。”在桃林中,残留十余块大基石,即为宋朝时宁国寺所在地,寺门牌号为曹行乡西溪村53号。民国二十五年(1936)八月,上海通史馆徐蔚南、胡怀琛、胡道静、郭孝先、李纯康等七人专程至华泾访古,走访宁国寺,住持常德介绍:“宁国寺原来寺院十分宏伟,鼎盛时期寺有房间二千零四十八间,而今几经遭灾,逐步衰落,然而香客不减,香火不断。”胡怀琛先生作《宁国寺》诗:“大殿久已废,空有遗址存;老僧种桃花,真如武陵人。”
1949年解放前夕,宁国寺被国民党军队以建筑工事为由,部分佛殿被拆毁。解放后,宁国寺仍香火鼎盛,为原龙华乡及周边曹行、梅陇乡范围内的礼佛重地。后值“文革”,宁国寺惨遭破坏,1969年被平整为农田,后为龙华乡北杨村蔬菜种子场。
卍
宁国寺所在的乌泥泾在老上海历史上是一个繁荣之地,乌泥泾是一条较大的河道,北通老春申塘,南通华泾港,由西向东流入黄浦,设有两个水闸一个渡,泾旁有乌泥泾镇。南宋时期居住在乌泥泾的巨富张百五乐善好施,除捐款建宁国寺外还热心公益,造福乡里。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宁国寺西八千亩地常遭旱灾,张百五为此出资疏浚乌泥泾,使之直通黄浦江,引潮灌溉,成就八千亩良田。此外,在春申塘上张百五出资筑“清和桥”,因其本人祖籍河北清和故取此名,当地人俗称为“长桥”。该桥使两岸民众香客去宁国寺进香方便,市因桥兴,后发展为长桥镇。元代(1271—1368),华亭县在乌泥泾镇建漕运中转站太平仓,元朝海运创始人张瑄、纺织能手黄道婆均居住在乌泥泾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袭扰,乌泥泾镇由盛转衰,华泾镇逐渐取而代之。
2007年,在徐汇区和华泾镇大力支持下,宁国禅寺获批重建,并请上海龙华古寺平熙法师主持修复道场,弘扬佛法。2010年4月17日上午,在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照诚法师主持下,宁国禅寺重建奠基仪式正式开始,上海市佛协副会长慧明法师代表诸山长老讲话。宁国禅寺重建工程于2012年底竣工。
卍
新建的宁国禅寺为三进院落,首进大殿为天王殿,单檐挑高建筑,左右设两层楼的重檐楼阁式钟鼓楼。第二座殿为观音殿,单檐庑殿顶,黄墙黑瓦。第三进为大雄宝殿,重檐庑殿顶结构,在大雄宝殿两侧相对各建有两间配殿。大雄宝殿后侧环绕而建法堂和僧寮,左右两侧为两层楼,北侧综合楼为三层建筑。整个宁国禅寺建筑面积7700平方米,规划中在寺院主体建筑的东侧将建有花园,后部拟建七层佛塔一座。
2011年起,宁国禅寺已有僧团入驻并开展佛教活动,在筹建过程中,平熙法师带领僧众创办“宁国禅寺”报刊,为周边民众广开佛事,举办慈善活动,吸引各界人士为宁国禅寺的兴建募资助款。相信作为徐汇区的第二家大型佛寺,宁国禅寺定能恢复当年与“龙华寺南北相望”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