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香山宗镜大昭——仿大昭寺造六世班禅夏宫,附阶回廊建琉璃万寿宝塔

标签:
百家北京佛寺香山宗镜大昭文化 |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
宗镜大昭 |
★宗镜大昭琉璃牌坊 |
香山静宜园有不少的佛教胜迹遗存,除了香山寺、碧云寺、宝谛寺、宝相寺等皇家大寺外,还有最著名的佛教建筑宗镜大昭。
“昭”即佛庙,宗镜大昭俗称昭庙。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来北京给乾隆庆七十大寿的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乾隆皇帝为其在承德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喇嘛寺建造了须弥福寿之庙。之后,班禅又随同回到北京,乾隆皇帝为他安排了夏季和冬季的两个住所,一是冬季居住的德胜门外的西黄寺;另一个就是用于夏季居住的位于香山静宜园内的宗镜大昭。香山昭庙设计布局以佛教时轮金刚曼荼罗坛城为设计参考,殿宇名称也基本相同,如红台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四智殿,其前面白台清净法智则出于时轮金刚坛城的第二层语觉悟坛城特性之“清净”的特质,取名宗镜大昭之庙亦含有与西藏大昭寺相似的含义,也正是在公元7世纪大昭寺的修建中首先应用了曼荼罗艺术。乾隆皇帝在《昭庙六韵》碑中写道:“既建须弥福寿之庙于热河,复建昭庙于香山之静宜园,以班禅远来祝釐之嘉,且以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由于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 十一月初二因得天花病逝于西黄寺,故其并未尝如愿驻锡于宗镜大昭。
昭庙前是一座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式仿木结构,有20多米长,表面为琉璃砖装饰,上有云龙纹组成的精美图案。它的匾额很有特色,汉白玉石上嵌汉、满、蒙、藏四种文字,汉字东面为“法源演庆”,西面是“慧照腾辉”。牌楼之后是庙的主体建筑,前殿三间,殿前有匾额“众妙之门”四字,殿中有白台,围绕东、南、北三面上下一共四层。西面建有清净法智殿,之后有红台,也是上下四层,上层四面有皇帝御题的匾额,东面题额“大圆镜智殿”,西面题额“妙观察智殿”,南面是“平等性智殿”,北面是“成所作智殿”。清净法智殿前有重檐八方碑亭一座,亭内有石碑,上刻《御制昭庙诗》,记述了建庙的缘由。整座昭庙依山势而建,三层大殿上下贯通,覆以鎏金铜瓦,从庙前琉璃牌坊至庙后贯穿一条中轴线,两侧建筑布局排列对称,具有汉、藏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的特色。
在宗镜大昭之南的后山上,修建有一座琉璃万寿塔。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昭庙的建筑曾一度被毁,唯有这座五彩琉璃宝塔却完整保存下来,屹立于万绿丛中,成为香山一景。琉璃宝塔为七层八角塔,高40米左右。塔下为一石砌方台,上建八角形基座,基座四周绕以白玉栏杆,栏杆内建木结构附阶,有廊柱环绕。附阶中部建塔座,以石砌成,雕刻佛像;顶部附以八角形屋面,宽大舒展,亭亭如盖。附阶顶上收作八角形平台,成为低矮的须弥座,周边又绕以白玉栏杆。须弥座正中,矗立着七层琉璃宝塔塔身。塔身内为实体,外仿木构,塔身表面八十座琉璃佛龛,每层均用黄、绿、紫、蓝各色琉璃构件砌成柱子、拱门、斗拱、额枋和檐椽、瓦陇,每面的拱门内都雕有佛像一座,各层上下相对。每层八角檐下都系有铜铃,共56个,微风吹动,铃声清脆悦耳,这就是著名的“香山铃声”。塔刹则是以巨大的黄色琉璃宝珠制成。1860年,琉璃万寿塔遭英法联军焚烧,木建筑及石佛像遭破坏。1965年重新修缮,再现佳境,成为如今香山公园的标志性景点。
这座带附阶回廊的琉璃宝塔是模仿我国殿阁建筑的附阶制度。唐宋时,开始扩大附阶的面积,以便于登临停歇之用,有些砖石实心琉璃塔则是以附阶作为停歇礼佛之地,将附阶顶部作为平台,周围绕以石栏,用以烘托上层塔身,这在外形上是一种发展。安徽歙县长庆寺塔、四川邛崃石塔的附阶已具雏形,到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与香山琉璃塔相同的塔在我国还有不少,其中承德须弥福寿之庙的琉璃塔就是此塔的姊妹塔。
清咸丰十年(1860)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昭庙先后两次遭到帝国主义联军的洗劫焚掠,仅留下了红墙、琉璃牌坊、琉璃塔、方碑等遗迹。
摄于2007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