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海淀大觉寺——辽灵泉寺清水院,明大觉寺有八绝

(2012-11-02 18:58:18)
标签:

百家

北京

佛寺

大觉寺

清水院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大觉寺

北京海淀大觉寺——辽灵泉寺清水院,明大觉寺有八绝

 

★大觉寺山门

 

    金、辽称清水院,又名“灵泉寺”,位于海淀区温泉镇西北旸台山南麓,苏家坨大觉寺路9号。

大觉寺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因寺内有清泉流入龙潭,故名“清水院”,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称“灵泉寺”。明宣德三年(1428)重修,建成天王殿、无量寿佛殿和龙王堂,改称“大觉寺”。明正统及清康熙、乾隆,屡事修葺,现有建筑基本保留了明清时的格局。1979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大觉寺坐西朝东,山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体现了辽国契丹人的拜日习俗。整个寺庙依山势而建,主要由中路寺庙、南路行宫和北路僧房所组成,总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是京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佛寺之一。中路自山门向上,分别建有山门、碑亭、放生池(桥)、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南路有四宜堂、憩云轩;北路有方丈院、玉兰院。寺院后部,也即最高处系寺庙园林,包括迦陵和尚塔、灵泉池、龙王堂和领要亭等。寺院西北李子峪有清泉,汇入灵泉池,并从灵泉池分两路出发流经整个寺院,最后汇集于天王殿前的放生池。这一泓泉水赋予了大觉寺无穷的灵动之气,此寺旧称“灵泉”,盖此之谓也。

大觉寺的山门为一座三间歇山式建筑,上面是木结构的斗拱和屋顶,下面是砖石结构,开一拱门,上有匾额“敕建大觉禅寺”,山门左右有撇子墙。进山门,左右碑亭各一,迎面则是公德池,又称放生池,一桥横跨池上,称公德桥。过桥为钟楼和鼓楼。再前即为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殿正中奉弥勒佛雕像,殿两侧奉四大天王雕像。殿中还有一尊与众不同的韦陀像——在别的寺院中,韦驮都是站着的,而大觉寺的韦驮是坐着的。据传,有一年大觉寺遭遇大灾,寺里的韦驮挺身而出,救寺立了大功,为感谢韦驮,大家就让他坐下来休息,直到现在。偌大的北京城,唯有大觉寺和法源寺拥有韦陀坐像。

穿过天王殿即是大雄宝殿,殿前匾额“无去来处”,意谓“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佛祖是无处不在的。”此殿建于明代,面阔 35,进深18,殿内屋顶铺陈精美的八角平棋藻井,正中则为尊荣大气的蟠龙藻井。此殿主奉的木质漆金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于1972年从智化寺移来。南北墙奉泥制二十诸天像,板壁后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像。

大雄宝殿往上是无量寿佛殿,殿前悬有乾隆御笔“动静等观”匾。殿内正中供奉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又称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无限光明,无限寿命。主佛左右奉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立像,合为“西方三圣”。板壁背面是一组大型海岛观音悬塑,波澜壮阔,栩栩如生,是清代悬塑艺术的精品,亦是目前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处大型悬塑造像。中路建筑北端是大悲坛,原系寺院藏经之所,悬有“最上法门”匾。

大悲坛后,有覆钵式佛塔一座,塔高12,与北海永安寺白塔的形制相仿,称为迦陵禅师塔,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据史料记载,迦陵禅师法号性音,早年在杭州出家,属临济宗,后至京师柏林寺,逐渐升至柏林寺方丈,与雍亲王胤禛交往甚密,雍亲王延请迦陵为上宾,时常与其省究禅宗精义,甚至引其密参帷幄,运筹夺嫡即位的机要。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胤禛出资修葺京西名刹大觉寺,并力荐迦陵主大觉寺方丈,成为该寺的“开法第一代先师”。 雍正荣登大宝后,因迦陵知悉其密甚多,对其非常忌惮。迦陵深知雍正性格,遂辞卸寺务,南游江西庐山,一瓢一笠,山居水宿,过起了放逐式的生活,后于清雍正四年(1726)圆寂于归宗寺。迦陵圆寂后,雍正感念旧情,谕令将其遗骨迁回大觉寺建灵塔安葬,并封其为“大清国师”,追赠谥号“圆通妙智”,并将其语录辑入经藏。280年过去了,迦陵禅师塔仍矗立在大觉寺的最高处,似乎正在诉说那段欲语还休的隐秘历史。

在大悲坛的西北侧山上,保存有一块辽代古碑,是大觉寺中最古老的文物,堪称大觉寺的镇寺之宝。此碑名《旸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立于辽咸雍四年(1068)三月,由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延撰写,碑中记录了辽代寺院兴盛、修缮僧舍、刊刻大藏经等事,是研究辽代北京地区历史的珍贵史料。

大觉寺南路主体建筑为四宜堂和憩云轩。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时为皇太子的雍亲王胤禛对大觉寺进行扩建,增修四宜堂,并以自己书斋的名字为其命名,并赋诗一首:“佛殿边旁经舍存,肃瞻圣藻勒楣轩。四宜春夏秋冬景,了识色空生灭源”,颇有禅意。在四宜堂内,有四株白玉兰树,其中一株树龄已逾三百年,是目前北京最老的一株,相传是寺院主持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植而来。每逢清明节前后,四宜堂内的玉兰花就开了——银花缀树,如云锦铺地;花香袭人,似紫气东来。这里的玉兰花期很长,能持续到谷雨,引来如织的游人。昔时,大觉寺的玉兰,与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并称为北京三大胜景。199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儒商欧阳旭在四宜堂内开设明慧茶院,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还曾撰《大觉明慧茶院品茗录》一文为其张目。然在我等看来,明慧茶院之设,雅则雅矣,但于佛门清净,终究有所损碍。四宜堂西是憩云轩,取“我憩云亦憩”之意,乃清乾隆御题。四宜堂和憩云轩原系清代行宫园林,无论暮春观花、长夏听泉,还是中秋邀月、晴冬赏雪,都是绝佳胜处。

大觉寺在民间盛赞有“八绝”:第一绝“千年银杏”,据说一棵辽代银杏有九百多年历史;第二绝“老藤寄柏”和三绝“鼠李寄柏”,都是指寺中有二棵古柏,一棵身上寄生老藤,一棵与鼠李树交织一起;第四绝“灵泉泉水”,寺内泉眼从全寺最高点龙王堂涌出贯穿而流经全寺,“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五绝“碧韵清池”是指用一整块黑色大理石雕成的有“碧韵清”刻字的水池;第六绝“松柏抱塔”是指有一松一柏共同将“迦陵舍利塔”环抱起来,但现在松柏已被移开;第七绝“辽代古碑”,介绍了辽代“清水院”的兴建历程;第八绝“古寺兰香”,指的是四宜堂内的白玉兰,即迦陵禅师从四川移植到北京的一棵三百多岁的白玉兰树,十多米高的树冠上每到花开时节花冠如拳,花香袭人。

摄于20096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