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崇效寺——以枣花、丁香、牡丹闻名的盘山寺下院

标签:
百家佛寺北京崇效寺文化 |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
崇效寺 |
位于西城区(原宣武区)白广路西崇效胡同内。
★崇效寺古树及天王殿现址 |
崇效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昔为唐代刘济舍宅所建,元代和明代都有大规模的修葺。明天顺年间(1457—1464)重修,明嘉靖时(1522—1566)于寺中增建藏经阁。
崇效寺以育花著称,清初以育枣花出名,当时寺内有枣树千余棵,王渔洋称其为“枣花寺”。到清乾隆朝以育丁香出名,降至同治光绪间,则又以牡丹冠绝京华,尤以绿、墨牡丹闻名,一时京城名流学士竞相踏游。每年特开观花专车,故莫不以一瞻崇效寺牡丹为幸。
崇效寺有明嘉靖年重修碑及明隆庆年(1567—1572)万缘碑。据马芷庠著1935年出版的《老北京旅行指南》记载:“相传清初有僧人智朴禅师,号拙庵,俗姓张,扬州人。在大明末叶曾充洪承畴裨将,与清兵转战于杏山松山间,洪降清后,张落发为僧,隐于(天津)盘山。而崇效寺为盘山大寺之下院,故智朴禅师常常寄居崇效寺,并绘青松红杏图,图幅仅二尺许,绘有青松一株,红杏一丛,一长髯老僧,立伏松槎,背红杏而向溪流,神态栩栩如生。图端题七绝一阕,词意隐约,其伤心人别有怀抱者。图后如王渔洋、翁覃溪、纪晓岚、康南海、梁任公、樊樊山诸名宿均有题词,随题随裱,计有三十余丈长。寺僧什袭而藏,决不轻示予人,洵为崇效寺之绘宝也。”
走访崇效寺现已被多条胡同分隔,中路建筑仍依稀可辩,殿堂两侧的古树还在原地证明此处曾为一占地极大的寺院。崇效寺的山门应在现白纸坊西街怡心家园门楼处,天王殿现为白纸坊粮油食品店,有寿面出售。
崇效寺正殿位置应在现崇效胡同北侧,门前左侧有一横卧的二级古国槐,在其后据说有一明代二层带楼廊的藏经阁,但未能寻至踪迹。
摄于 2009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