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天宁寺——梵宫塔影,明燕王复建;天宁兰若,僧道衍影堂

标签:
百家北京佛寺天宁寺文化 |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
天宁寺 |
★天宁寺塔及唐天王寺碑 |
天宁寺最早由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471—475)创建,初名光林寺。历经数朝,隋仁寿二年(602)名“宏业寺”;唐开元年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名“大万安禅寺”;辽代在寺后建舍利塔一座,即现存“天宁寺塔”。元末寺院毁于战火,殿堂庙宇荡然无存,唯寺中高塔得以幸存。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下令在原废墟上重建天宁寺,规模比以前扩大。明正统年间(1436—1449)和明嘉靖三年(1524)两度修缮天宁寺,寺院规模扩大,除塔前辽代石幢及明代碑亭外,塔后还有大觉殿及广善戒坛,西北还有宗师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和四十七年(1782)两次修葺天宁寺,使天宁寺殿宇斋堂规制一新,成为京城一处胜迹,有“宛平八景”之“梵宫塔影”之称。清代中期,天宁寺为曹洞派所把持,寺中景物不复旧观。民国时期勉强维持,但寺庙面积仍有108亩,庙外附属土地187亩。
天宁寺寺院坐北朝南,前有山门,为灰筒瓦硬山式门顶,正门为石券门,门上题有“敕建天宁寺”,两侧各有一处券窗。山门内有一座须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大硬式山顶式建筑,明间为六抹菱花隔扇门,旋子彩画,殿前有月台,两侧各有一座螃首方座石碑,分别为乾隆二十一年及四十七年重修天宁寺碑记。殿后有东西殿各三间,房顶为灰筒瓦箍头脊硬山顶,为原释迦殿的配殿,殿后中轴线上耸立着高大的天宁寺塔。国内外学者认为该塔建于辽重熙十七年(1048)或辽大康九年(1083)。
天宁寺各殿有前代遗留下来的铜质、泥质接引佛、弥陀佛、释迦佛、药师佛、准提佛及菩萨、罗汉、韦驮塑像等20余尊,其中接引佛高约3丈,菩萨及韦驮像高约5尺,俱为铜质,另外还有明代所铸造的铜钟、铜磬等物。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留有“万古光林寺,相传拓跋宫”的诗句。清乾隆皇帝为寺内大殿写有“常清净法”“觉路慈缘”等匾额。
天宁寺塔是一座辽代修建的平面呈八角形的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各层塔檐的角梁皆木质,檐瓦、脊兽、套兽等饰件皆以琉璃制作。塔通高 57.8米,无梯级可登,它建于一个方形砖砌的大平台上,平台上为八角形须弥座,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门形龛,龛内雕狮头,龛与龛之间雕缠枝莲,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士像;上层基座较小,每面也以短柱隔为五座壶门形龛,龛内浮雕坐佛,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基座这上为平座部分,平座勾栏上雕刻缠枝莲、宝相花等纹饰。平座之上用三层仰莲座承托塔上部及两侧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等神像,塔身隅角处的砖柱上浮雕出升降龙。第一层塔身较高,几乎占全塔高度的三分之一。第一层塔身上施密檐十三层,除初层稍远而外,其他各层均不远出,塔檐紧密相叠,逐层递减,不设门窗,整个密檐轮廓形成丰满有力的卷刹。塔顶的塔刹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清乾隆初已渐次零落。1976年唐山地震时此塔受损,塔顶宝珠被震碎,局部瓦件下坠,但塔身尚属完好。
天宁寺塔整体稳重挺拔,雄伟而壮丽,是典型的辽代密檐式塔造型,而且塔上雕刻精美,技法高超,是现存的辽代建筑代表作之一。梁思成曾盛赞此塔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从城市规划来讲,天宁寺修建之初正地处辽南京城的北部,使这座城市的平面布局和立体轮廓在平缓中有突起,从而给燕京城增添美色。
寺内僧人曾传说天宁寺塔的饰物声音高了,塔身就会出现光色。这种情景有时一年一见,有时数年一见。明朝嘉靖年间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诗人王世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饰物响声高了,只见塔身发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闪烁,到了天亮才消失。
“宛平八景”中的“梵宫塔影”也是天宁寺塔的一个奇景。据《帝京景物略》称每天日头当空之际,塔后大士殿的中正门关闭后,当阳光从门缝中射入,整个塔的影子会倒现于殿中。“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报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天府广记》则称当阳光射入殿门窗隙内时,殿内会出现数十个塔的倒影。但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塔后已无大士殿,故已难以考证。
在清朝,天宁寺中“设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此外还有牡丹和芍药等花,每到春秋两季京城中人纷纷携酒前去赏花野眺,文人骚客前去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篇。寺中还常有卖鼻烟的,游人多要买些回去赠送亲友,故有“天宁寺闻鼻烟”的俗语。
现今的天宁寺只保存了原有规模的中路院落,解放后,天宁寺成为北京唱片厂厂区,寺院山门内为民居。70年代初,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专程访天宁寺,但未能入内,遂向中央写信提出对该塔进行保护。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天宁寺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十年代初,开始拆除周边建筑物,并于2007年重新整修后对外开放。现今天宁寺后院建有题为“若兰”的“塔影”禅房,设有僧人讲坛,定期向僧众开放。
【杂谈】——名僧姚广孝
名僧姚广孝(1335—1418)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和佛教活动家,江苏吴县人,十四岁出家学佛,法号道衍,字斯道。据传明太祖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一日前往寺庙敬佛祈福,僧人姚广孝赠送燕王一顶白帽子,是为“王”字头上加“白”帽子成“皇”之典故。明洪武十五年(1382),姚广孝被举荐为燕王的老师,并一路跟随燕王朱棣,劝从朱棣到北平任燕王,当明惠帝削藩时,姚广孝劝进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并最终夺取大明江山,使朱棣成为明成祖,并登基开创“永乐”盛世。
明永乐六年(1408)道衍随圣驾回到北京,永乐皇帝复其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迁都北京之后,姚广孝并不因辅政有功而居功自傲,始终以僧人打扮,不蓄发,不娶妻,拒不接受明成祖皇帝所赐予的宅第、宫人,仍世居北京寺庙之中辅佐朝政。他长期居住于金元名刹双塔庆寿寺(今已毁,在长安街北侧,电报大楼一带),晚年移居天宁寺,住在天宁寺塔西北旧有的别院:宗师府。后又回到庆寿寺,并于永乐十六年(1418)在84岁时趺坐而逝,朱棣对此不胜哀伤,停止视朝三日,追封荣国公,卜地西山建塔,是为房山区崇各庄常乐村的“常乐寺姚广孝墓塔”,现仍有墓葬塔和石碑留存。
姚广孝曾参与重修明《太祖实录》与编纂《永乐大典》等工作,也是明成祖铸造“永乐大钟”的“总工程师”,为迎接佛牙舍利,姚广孝曾参与了第三次郑和下西洋并亲自迎取佛牙来朝,他是对北京城建乃至北京佛教事业具有重大贡献的方外高人。
荣国公姚广孝,即道衍和尚,能以一介僧人,改变了明王朝的历史,而且始终能够保持僧人本色,实为“千古一圣僧”!
摄于200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