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西城妙应寺——与元代共兴亡的皇家寺院,中国最大的覆钵白塔

(2012-03-08 20:00:02)
标签:

百家

北京

佛寺

妙应寺

白塔

文化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妙应寺

元为“大圣寿万安寺”,俗称“白塔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大街171号。

北京西城妙应寺——与元代共兴亡的皇家寺院,中国最大的覆钵白塔

 

★妙应寺大雄宝殿

 

 

妙应寺位于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寺内主要建筑为一座高大雄伟的白色覆钵式塔,人们习惯称它为白塔。远在1000多年前。这一带是辽南京城的北郊。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时,这里曾建过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内藏有释迦佛舍利戒珠20粒、香泥小塔2千、无垢净光等陀罗尼经5部。这座塔后毁于兵火,其形制已不可考,到了元代,这一带成为当时新建的元大都城内西部。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后,于至元八年(1271)敕令在辽塔的遗址上建造这座白塔(一说忽必烈拆除辽旧塔新建白塔)。白塔的建设工程也是当时元大都城兴建的一部分。这一工程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经过8年精心修建,白塔于至元十六年(1279)竣工,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始名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作为政权和神权的象征“坐镇都邑”。同年,忽必烈又令人以白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箭落之地为界,修建一座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寺院,名“大圣寿万安寺”(因塔又名白塔寺),因塔、寺位于大都城的西部,故又有“西苑”之称。据《元史》记载:寺建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万安寺成,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凡黄金五百四十两有余,水银二百四十斤。”在元大都城内,“大圣寿万安寺”所在的街坊“福田坊”也是元大都五十坊中唯一一个以佛教含义命名的。此后,这里就成为当时皇家进行宗教活动和百官习仪的中心场所,同时也是蒙汉佛经及其他书籍的译印之处。忽必烈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去世后,皇室在白塔两侧修建了神御殿(也称影堂),月遣官员致祭。元贞元年(1295)铁穆耳皇帝参加了大圣寿万安寺举办的“国忌日”佛事,当时参加佛事的僧众竟有7万多人,这是白塔寺香火鼎盛的时期。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特大雷火焚毁了大圣寿万安寺的所有殿堂,只有白塔幸免。整座大圣寿万安寺如有天数,与元朝建都北京(1279)同始,又在元朝灭亡当年(1368)遭到天灾而毁灭,见证了元朝入主北京的90年历史。

直至明宣德八年(1433)明宣宗朱瞻基才又敕令修葺白塔。到明天顺元年(1457)宛平县民郭福向朝廷请修寺庙。寺建成后由皇家赐名为“妙应寺”,面积仅 13000平方米,只是原元代白塔寺的白塔以南的中间一个狭长地带。明成化元年(1465)在白塔塔座的周围加修了铁灯龛108座,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了白塔宝盖,并在覆钵上放上一座小铜碑,上书“重修灵通万寿宝塔天盘寿带”和“大明万历岁次壬辰季春”字样。清代对白塔又屡有修葺。如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五十年(1785)、嘉庆二十一年(1816)都对寺、塔进行过修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白塔寺的供器、经卷也被劫掠一空。清宣统元年(1909)对寺庙进行了一次整修。民国十四年(1925)及二十六年(1937)又对白塔及寺院进行了较大的修缮。清中叶后期,寺内配殿及空地均由僧人出租,这是逐步演变成北京城的著名庙会之一,逢年过节,十分热闹。北京市民有“八月八,走白塔”的习俗。

妙应寺由寺院和塔院两部分组成。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佛宝殿和塔院。山门面阔三间,东西两旁有八字影壁,中间券门上有石刻横匾额书“敕赐妙应禅林”。山门后,两侧分列着楼阁式的钟鼓楼。其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塑四大天王像,其北是意珠心境殿,面阔五间,前有月台,原内祀三世佛,现为“万佛造像艺术展”。再北为七佛宝殿,面阔五间,殿内原有七尊铜鎏金佛像,后被毁坏。现殿内正中供奉三尊楠木三世佛,两侧为明代铜鎏金十八诸天像,顶为三个盘龙藻井。在三世佛殿与七佛宝殿之间,有甬路相通,天王殿与七佛宝殿间的东西两旁都有配殿廊庑,最北为塔院。塔院高出地面2米,并围以红墙,院内四隅各建角亭一座,白塔位于院子的中央偏北。院墙南门上额题;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院”。门内是一座名为“具六神通”的殿堂,殿正中供奉三世佛,东西两侧墙上挂有清代的八幅唐卡。在三世佛上方的横梁上悬有一块黑漆横匾,书“具六神通”金字,为乾隆皇帝御笔。此殿保存较完整,殿内的供奉和陈设一如旧制,殿外北墙有坐南朝北的佛灯龛三间,内砌台阶状,以供燃灯,其北即为白塔。

妙应寺白塔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喇嘛塔建筑,“妙应”即意料不到地得到应验之意。白塔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物,高51米,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塔座面积810平方米,高9米,共分3层。下层为护墙,平面成方形。中层和上层均为折角须弥座,平面呈“亚”字形,四角均向内递收二折,上层须弥座上周匝放有铁灯龛。其上为覆莲座,莲座外有5道环带形的“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塔身是一巨型覆钵体,直径18.4米,外形浑雄,环绕7条铁箍,使塔身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塔身之上又是一层折角式的须弥座,用以连接塔身和相轮。相轮层层拔起下大上小,呈圆锥状,共13层,故又名“十三天”,给人以高耸之感。相轮顶端承托着华盖(又名天盘),直径97米,厚木为底,上包铜质筒瓦及铜板,四周悬挂着36片铜质透雕佛,梵文字的“华鬘”流苏和36个风铃。华盖之上就是塔的最上部分——塔刹。塔刹是一座高5米、重4吨的鎏金铜质小塔,也有覆钵体和相轮,在高大洁白的塔体上金光闪烁,醒目壮观。

据元世祖至元年间如意长老奉敕撰写的《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记载:“辽代寿昌二年(1096)修建的舍利塔,……每于静夜屡放神光。近居惊惶,疑为失火。”而据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元朝时流传着辽金以来的儿歌:“塔儿红,北人来坐主人翁。塔儿白,南人坐主北人客。”暗喻着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时塔放红光。当时奉御秃列向元世祖报告了这一祥瑞,忽必烈闻报后确信佛之威力,默佑元朝入主中原统一九州,所以决心重建白塔。明《帝京景物略》记载:元世祖时,塔色炎赤,及我太祖兵起淮阳,塔白如故。元朝在重建白塔时,将旧塔打开,发现塔内有:舍利20粒,青泥小塔二千,石函钢瓶,香水盈满,色如玉浆;舍利坚固,灿若金粟,前二龙主跪而守护。案上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五部宛然无损,饰以水晶,金石珠琢,玉果十种,列为供瓶,底一钱,钱文“至元通宝”四字。这一发现使忽必烈十分惊异,认为天数已定,愈加崇敬,所以为贮藏供奉释迦舍利,把新修白塔作为建造元大都的重要工程之一。

白塔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而且是中尼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白塔是西藏式喇嘛教佛塔。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波。它是由元初到中国入仕的著名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造的,阿尼哥的故乡在尼泊尔的帕坦。据《元史》记载,阿尔哥“擅长画塑及铸金像”。他于元中统元年(1260)应元帝国师八思巴之聘,带领80名工匠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授予他工匠总管的官职。他入仕元朝40年,参加了当时京城的很多庙宇的建造工程。这座白塔融合了中尼两国的建筑风格,是由中尼两国工艺家和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艺术结晶。

解放后,国家为保护这处重要的历史文物采取了很多措施。196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唐山地震,白塔天盘下的十三天顶部被震坏。1978年对白塔及4座殿堂进行了全面整修,在铜塔顶内部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修缮时存留的一批珍贵佛教文物。其中724函的“龙藏”新版《大藏经》,是清朝唯一官刻汉文大藏经,该经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敕刻,于清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完工。此经共收佛教经典1669部,按千字文编号,用了724字,每字一函,每函10卷,共计7240卷。函外用黄色棉纸包装,上书经名,下侧有“大清乾隆癸酉年敬装”款识,据文献载,该“龙藏”刻成后仅印刷100部,分赐全国各大寺院典藏,但现今所余该经已十分罕见。另外还有乾隆帝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首页是鱼篮观音画像,正文采用唐三藏大师译本,结尾处有乾隆题跋,共有阳文篆刻“如水如镜”“莲花室”“天龙三昧”“乾隆宸翰”四方印章)和藏文《尊胜咒》各一份,高20公分的铜三世佛像,黄檀木整雕连龛观音像经函(内藏33粒舍利子),精雕的小赤金舍利长寿佛(镶嵌44颗红宝石和一颗舍利子),据传是乾隆受戒时穿戴过的五佛冠和补花袈裟(镶缀一千多颗珍珠、宝石)等。这批文物现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

1980年白塔寺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由北京市政府投资拆除了长期占用山门的西城区副食品商场并且修复了东路的文物建筑,实现了“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目标。2001年,北京市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搬迁了占用妙应塔寺西路建筑的居民,对西路的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并于2003年底重新对外开放。

 

照片摄于20063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