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护国寺——昔日巨刹隆善西寺,今朝只余金刚残殿

标签:
百家北京佛寺护国寺文化 |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
护国寺 |
元称“崇国(北)寺”、明称“崇恩寺”、“大隆善护国寺”,位于西城区护国寺大院11号。

|
历史上曾有南北二崇国寺,南崇国寺虽不知建自何年,但至少在金代初年就已经存在了,而且颇具规模。金元之际,元兵伐金,南崇国寺被毁坏殆尽。元破金之后,重新加以修复,基本恢复了旧有规模,但自元末以后就再无南崇国寺的记录了,具体废于何时亦无从查考。
现护国寺的前身为崇国北寺,崇国北寺的始创者为南崇国寺住持善选和尚的徒弟定演。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前后,他在大都得到皇帝的特殊赐地,与门人一起兴建新寺,建成大殿、经阁、丈室、廊庑、斋厨、僧舍百余楹,为了与原来的崇国寺相区别,史称崇国北寺,也就是现今护国寺的前身。
自定演创建崇国北寺以来,朝廷颁赐频繁,寺院的规模不断扩建。根据寺内元代诸碑的记载,元代增建了山门、舍利塔,重修法堂、云堂、祖师伽蓝二堂,与厨库、僧房,新建钟楼、法堂东廊庑、南方丈等。护国寺下辖寺院不下20余所,其寺产除元大都及周围郊县外,还远及顺州、那州、檀州、通州、蓟州、杭州等处,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寺。明清两代又在元代的基础上大加扩建,规模远超前代,尤其是明朝宣德、成化年间的增扩基本上奠定了护国寺的规模,成为京师巨刹。
护国寺鼎盛时期共有九进殿堂,依次为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延寿殿、崇寿殿、千佛殿、护法殿、劝课殿、菩萨楼。庙中有两个喇嘛塔,与妙应寺白塔类似。到了清代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殿堂坍塌,几成废墟,仅存弥勒殿,即金刚殿和最后一层的楼阁及两旁的配殿,主要是明宣统成化间的增扩时建筑。
现今保存的护国寺只余金刚殿一间,也称弥勒殿,是原护国寺的第二进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面阔五间24.7米,进深11.3米,分前后两层。前层中供奉弥勒佛,两旁为金刚像,似为明塑;像前各有小铁炉,后层两旁各一空屋,据说为守殿者住处。殿正面门窗皆壶门式,壁面装障日版,外侧梁枋,在梢间及山面大额桥下,复施小额枋一层,与殿门同一制度,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法式。殿左右两面短墙上开有东西旁门,与后面的天王殿相通。
关于护国寺民间的传说很多,主要有元丞相托克托夫妇改宅为寺,明初姚广孝影堂,以及关于庙会胜地的诸多传说。据《帝京景物略》录:寺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有托克托夫妇像,侍立殿中。在千佛殿,一幢头朱衣,一凤冠朱衣。但据《燕都丛考》考评:北崇国寺建于元初世祖时,托克托系元末顺帝时人,彼时已有此寺,万无毁寺建宅之理。根据元代的惯例,大臣奉旨出都及回京是不回宅第的,都是住在寺中,等复命后才回住宅。因此,比较合理的推断是:托克托丞相当时常借住于此寺,久而久之,便被误认为是其住宅了。据称原护国寺内千佛殿藏有土像二尊,传为元丞相托克托夫妇。另外,原护国寺第八进建筑护法殿东头一间屋有姚少师木像,侧戴毗卢帽,或有正之者,次日侧如故,至为神异。从木像看,姚广孝姿容洒脱,面如满月,双目如电,秃顶,身披袈裟盘腿打坐。故世人由此推之:护国寺后为姚少师影堂。原来是明嘉靖九年(1530),尚书李时等先后请旨将在太庙供奉的少师姚广孝的神主画像移至大兴隆寺,明嘉靖十四年(1535)寺灾后移至护国寺。后来世人不明真相,称护国寺为广孝影堂,即是由此而起。
在老北京,护国寺的庙会是非常有名的,与妙应白塔寺、隆福寺东庙并驾齐驱为京师大庙会。护国寺的庙市是在每月农历的初七、初八日,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至迟在乾隆时已有此庙市场。从庙市的规模看,护国寺庙会上是货摊多、货物全,尤其以玉器著称,扇子也是护国寺庙市上的大行业。
目前,护国寺残迹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殿周围已被单位机构和民宅所包围,已无当年京都巨刹之辉煌。
照片摄于2007年7月
【佛教文化】——天王殿与四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