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虹口三观堂——江湾镇庙会与尼庵三观堂

(2011-08-19 13:03:07)
标签:

百家

佛寺

上海

三观堂

文化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三观堂

原名“三官堂”,位于虹口区江湾镇万安路359号。

上海虹口三观堂——江湾镇庙会与尼庵三观堂

三观堂山门

 

 

    三观堂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原名“三官堂”,取供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真人”这三位官人像而得名,系一处道教场所。后随着住院道士逐渐离庙,香火不继,无人驻持。清光绪十四年(1888),应当地乡邻愿望改为佛教寺庙。当时有诗描述三官堂:“东去袁长浦,幽楼宛在兹。碧藓依斜砌,黄花满矮篱。”

    此后,三官堂历经战乱,民国二十年(1931)日本战机轰炸上海,三官堂破败不堪,信众零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兴慈和尚(1881—1950)在建成法藏讲寺后,更着手修复三官堂,并增设其为法藏讲师下院,由兴慈法师的同胞姐姐永清法师携其远房妹妹前来主持,以此作为老年僧人的安养之地,这是三官堂近代的首次修复,从此亦形成了尼庵传统。民国二十六年(1937)上海沦陷,上海佛教界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同仁会,兴慈法师被推为会长,曾发施粥票、施衣票,先后五年救济难民达千余人次,当时的三官堂作为市郊施粥和施衣点,救济了滞留在江湾镇一带的大量难民。1949年初,年迈的兴慈法师积劳成疾,退居三官堂念佛养老,并于1950年6月2日圆寂于三官堂,世寿七十。此后,永清法师继续打理三官堂。
    由于三观堂所处江湾镇系民国时期的大镇,聚集居民较多,形成有上海地区著名的三月二十八日江湾庙会。解放初,在江湾镇共有三处道观寺庙,万安路一线,在三观堂东面,即现逸仙路东侧原有东王(岳)庙;在万安路西面,即现江杨南路处原有牛郎庙。俗传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帝君的诞辰,据记载:“清明前后十余日,士女拈香阗塞塘路,楼船野舫充满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载楮帛,鸣金张帜交纳庙内,堆积如山,名曰解钱粮。又有买卖赶趁货物、戏具。”东王(岳)庙即是祭祀东岳大帝的场所,中国自唐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日必有盛大的“东岳庙会”,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才中断,而江湾庙会也属于这一传统。

    上海江湾五角场地区有“三月廿八轧江湾”之俗语,指的就是每逢农历三月廿八日在东王庙与牛郎庙之间共三里地内有热闹非凡的庙会,当时三观堂居中且规模较小,而东王庙是座大庙,内供有东岳大帝的庄严法像。江湾庙会是当年居住在周围居民生活中的一件节日大事,在当时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可惜五六十年代,东王庙与牛郎庙均被彻底拆毁,只余三观堂作为当地乡邻的老庙得以保存。

    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官堂的庙基三亩,房屋面积960多平方米,尚有常住僧尼五人,以佛事兼出租房屋收入为生。“文革”期间,永清法师往生,尼众被赶离寺庙,三官堂被改为工厂并且日益萎缩。

    三官堂原建筑为江南民居、灰瓦白墙建筑,由于虹口江湾地区佛教信徒众多,而虹口区的佛教场所仅有下海庙一处,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观堂逐渐恢复宗教活动。1999年6月,经上海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登记为佛教寺院,占地一亩四分五厘,建筑面积562平方米,并由比丘尼通霖法师为首的三位比丘尼负责建立筹备小组复兴三观堂,明旸法师亲自题写匾额,改“三官堂”为“三观堂”。三观堂取佛教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之意。三观是天台宗的重要法门,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系对一切存在之三种观法,即空观、假观、中观,俗称“空假中三观”,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为旨趣。三观与六相、十玄建立和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三观堂的原大雄宝殿内供有三世鎏金背光佛像,安放在巨大的玻璃佛龛内供奉,法相慈祥。三观堂内因常设有地藏殿供奉已故江湾镇乡人的牌位,逢佛诞与冥节法事不断,故得到的资助香火日多。2006年,政府相关部门动员搬出了三观堂周边建筑近百户人家,耗资7300万元,三观堂得到了全面修复,扩展了寺庙地基至5.18亩。2008年4月15日,在中国佛协副会长、上海市佛协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主持下,三观堂改扩建工程正式奠基动工。此后,在定谙法师的带领下,先后建起了天王殿、左右偏殿和寮房,并逐渐形成为一座规模完整的佛教尼堂。2009年12月17日,三观堂隆重举行大雄宝殿上梁仪式,参与信众1500余人,觉醒法师等人主持仪式。2010年10月,大雄宝殿峻工,复兴后的三观堂由定谙法师担任监院,并恢复了正常的佛教法事活动。

    现存的三观堂沿万安路是一座照壁式山门,黄色琉璃瓦照壁两侧继承原三观堂白墙灰瓦风格建有两座山门和围墙。入山门照壁后为天王殿,庑殿顶,灰瓦白墙,仿木红色梁门结构。天王殿两侧有圆型拱门相通,连接主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建在挑高的石基上,为两层庑殿顶假窗楼阁式大殿,三开间门面加二柱石拱窗侧墙。在大雄宝殿两侧有东西配殿,东部有回廊建筑,西部有三层小楼作为僧寮使用,殿后围墙处有翠竹环绕。三观堂在新殿内仍保留了原来的旧址地藏殿民居瓦房,内供乡邻牌位作为纪念先人之所。现三观堂总面积为3466平方米,其中大雄宝殿235平方米,天王殿98.7平方米,东配殿152平方米,办公区及西配殿997平方米,寮房395平方米,长廊68.9平方米,斜廊19平方米,六角亭8.2平方米,全堂建筑工艺精细,传统风格突出,成为上海江湾镇地区的一处尼众佛门圣地,2011年上海尼众春节团拜会即在此地召开。

    据《上海宗教志》记载,上海长宁区法华东路65号另有一处三官堂,属禅宗临济宗,又名翠竹庵,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曾在清朝多次扩建,并建有戏楼、寝宫等建筑。现该堂已随时间的流逝而不复存在,只有现在江湾镇上的这座三观堂还继续述说着上海三观堂的故事。

                                                                         照片摄于2011年4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