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下周走势相当关键  或决定短期格局

(2014-08-31 16:15:38)
标签:

股票

大盘趋势分析

股市周评

分类: 大势趋势分析

         、本周主要观点:

 1上周的结论是我对A股市场的整体观点还是不变,中期上升趋势未变但短期内依然缺乏足够的上升空间,不经过充分的洗盘或蓄势,上证指数2250-2270中期强阻力带是很难有效升破的。而下周则要再次提防可能发生的快速调整,尤其是最近涨幅较大的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下周很可能会出现突然的集体大跌快速调整。

2、本周大盘的走势基本上应验了上周的观点,从周一开始大部分股票就普遍开始了一次轮流性的集体快速调整,一些强势板块比如传媒股也是整体性的大幅回挫。当然这种集体回调的主要因素还是两个:一是从7月底大盘中期反弹行情启动以来累计上涨了将近一个月需要有个回调整固、重新积蓄上升动力的要求。二是正好遇到了8月底的新股批量发行(而且本次发行价格和单个账户申购总资金量都比7月份有明显上升形成资金压力)。

3、本周的核心观点基本就是标题所示——下周走势相当关键,或决定短期格局。股价的涨跌用冠冕堂皇的话来说是投资价值或估值决定。但本质上来说,就是供求关系和预期所决定的。股价之所以能涨并且不停的涨,是因为有很多人愿意出更高价来购买,这其实也是预期看涨所致。反之股价的下跌也是如此(预期看跌,更多人愿意出低价抛售)。既然本周的市场调整和新股批量发行抽资直接相关,那么下周二和下周三天量申购资金解冻后,短期的市场格局也就基本明朗了——本周五上证指数再度在2193点止跌回升,与之前的2180点低点构成平台整理态势,这就为未来的走势指明了二个方向:一是继续在2180-2250的箱体内进行来回震荡蓄势,二是短期向上或者向下突破。

但由于自8.8日见底2180点起指数已经在该区间内整理了16个交易日,加上下周5个交易日正好是21个交易日,基本上已经是短期箱体整理的一个时间周期极限了,所以除了下周还有可能性外,长期维持这种横盘整理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加上上面也说过,新股申购抽资只是一个短暂过程,下周这一影响就消除了,那么市场预期或者买盘意愿就决定了大盘是否还能延续升势(7月底新股申购期间,不是就有集团资金有组织的发动了一次拉高建仓的闪电战?)所以从正常的角度看,既然周五各大指数同步见底回升了,那么下周大盘理应再有一次冲顶过程。上证指数2248点或者2250-2270的中期压力带能否被有效突破关键也就在下周了!如果下周天量申购资金解冻后,市场依然无力向上突破,那么就意味着市场恐高症开始蔓延,持币者心态要远好于持股者,那么随着时间的继续推移,恐怕久盘必跌的老话又要再一次应验了(其实还是2250-2270强阻力带的作用)。而且短线突破后的测量目标还很好计算,上下都是大约至少68点左右的空间(2180-2248的箱体宽度)。假如下周能够有效向上突破,那么短期内上证指数的上涨目标位置大约在2316点附近,而如果向下突破的话,调整目标则是2112点附近。9月上半月究竟是上涨还是下跌,下周基本上就能定局了!目前我个人的看法是概率五五开,上下皆有可能。但鉴于2250-2270中期压力带的警报始终没有解除,所以暂时还是多作些风险提示——毕竟目前位置市场空仓人大概极少吧?重仓人则偏多,短线如果向上突破皆大欢喜,一旦向下突破则好多人心态又要严重受挫了——当然,毕竟中期整体趋势依然没有走坏,因此也无需对可能的调整过于恐惧或担忧,只要调整好仓位和现金的比例,以及在指数接近2250区域时多点观察少点盲目冲动追涨行为就行了。

二、综合结论:

由于新股批量申购的抽资压力已经消除,下周大盘理应决定一个短期涨跌方向来。上证指数2248和2180依然是两个重要的参考点位,尤其对于仓位过重者来说,尤其要注意指数接近上述位置时的表现,随时做好波段策略性的调整。

通常来说,由于市场资金面相对较为宽松,所以短线向上突破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假突破(比如瞬间突破2248后即再度掉头向下),而向下破位2180点则短期调整趋势较为明朗(该涨不涨的话理应看跌)。个人依然提醒注意上证指数接近2248点附近时的量价配合,若无成交量有效放大配合要提防短期构筑小双顶(有效放量突破则9月上旬可能继续挑战2316点附近)。而若上证指数下周连2225点都无力站稳的话(指收盘价),则9月上旬继续向下调整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最后总结为一句话:A股市场中期趋势(指未来一到三个月内)依然可以相对看涨,但短期趋势不甚明朗,仓重者下周小心谨慎看清楚趋势为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