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若不能收复2200点就还可能创新低

(2013-06-23 17:12:26)

 

         1、 本周基本观点:

 

    上周因为家里有事没写周评。前周的三个结论是:1节后上证指数必须重新收复2250点,否则短期弱势趋势一旦确立,又会有较长的时间惯性。另外对热点把握上,坚持2250点以下少碰大盘股,但对小股票的长期看好也必须建立在经过充分调整和具备足够安全边际的基础上。2、今年一直有个观点:人民币汇率只要还在不断创新高、国内房价继续保持上涨势头,股市就难有大行情出现。36月和7月上旬的主要机会可能还是在中期业绩预增股(已经预增过的上调超预期品种及之前没预告过的预增品种)和补涨股上。

      从近二周的表现看,前周的三个结论基本还是得以应验:端午后非但没有收复2250点,反而直接长阴洞穿2200点,而且一口气杀到2042点,大盘蓝筹股成为主要的沽空力量。而本周上调中期业绩的蒙发利、首航节能等品种依然明显强于大盘。

   对于端午之后的A股凌厉的跌势,市场总结原因很多,比如外围股市大跌、国内经济疲软、IPO因素、6月底银行缺钱等等。但对这些因素其实很早就有预期的,只不过是在6月中下旬集中宣泄出来。而且实际上A股的持续弱势和这些因素都没直接关系(IPO因素除外)。比如说经济疲软,国内很多股市经济比中国还差(比如日本、菲律宾),股市照样好于中国。要说银行缺钱,每年6月底12月底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都会飙升,其原因无非为了应付半年一度的存款规模指标和信贷指标考核,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所致(各银行为了加大存款额和为了下一个考核期的信贷规模疯狂找钱,其性质和庄家尾盘突然拉升股价做高收盘价和总市值是一个道理),而在这中间也或多或少会有担保融资和日后违约事件(比如最近疯传但没印证的光大银行违约60亿事件)。但若市场真的缺钱,房地产市场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偏偏国内的房价就是涨个不停。所以,除了现有的IPO制度的确对弱势的A股是个利空因素外,其他的因素其实并不是导致A股长期疲软的主要因素,而真正导致股市长期走熊的实质因素我个人认为还是人民币汇率和房价因素。

     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在采取货币贬值的方式来刺激和挽救本国经济,惟有人民币还是不断升值,这就逐渐逼死了中国制造业(因为相当大规模的产品是出口),也成为国际套利资本的牺牲品(人民币升值外加国内高信贷利率使得国际资本基本上可无风险套利),而不断上升的房价进一步逼死了人民币购买力和货币政策——无论是工资的涨幅还是辛苦的赚钱,最后的结果都牺牲在房价的泡沫上了,而高房价又使得货币政策难有放松余地。说到底,是中国现有的政策自己逼死了自己(各地政府都力挺房地产,但股市死活基本没人关心)。

     所以从大趋势上来说,还是维持这一观点——只要各路投机投资资金不从房地产市场转移出来,只要人民币依然单向升值,A股就没牛市可言,传统行业的蓝筹股也就整体没啥大机会可言。A股要想走牛,必须有制度性的改革,包括IPO的政策倾向于投资者、积极的股市政策和国内汇率、房价趋势的大震荡或者大转向。

      从纯技术角度看,2273-2289的下跌缺口导致了A股将近一个月的低迷期,而上周又出现了一个2190-2205的下跌大缺口。缺口是多空力量阶段性的直接显现,因此短期内上证指数市场空头特征非常明显,要想扭转短期弱势格局,就必须持续的回升有效封闭这一下跌缺口。如果经过下周或者下下周的反弹还是无力攻克2150-2200短期压力带,那么年内的最低点1949点就还是有可能经受严峻考验甚至被沽穿(一旦1949被击穿,技术上下一个较强中期支撑带应在1800点附近)。

     

 

   2综合结论:


 

     A股市场目前仍存在着重大的制度性设计缺陷(比如股指期货的机构只能参与套保机制人为加大了空头力量——比如有仓位底限的基金或其他机构要想参与股指期货,只能开空仓对冲做多筹码。比如IPO的最新设计依然不利于投资者),加上汇率和房价的干扰因素,除非这些状况得到有效改革和逆转,否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A股难有大行情可言。所以,也只能寻找一些行业拐点确定或者成长性确定的中小市值品种在合适的价格区间内进行投资。    

      从技术上看,2150-2200点已经成为短期强压力带,若不能有效升破这一压力带,就依然存在着不断向下探底的可能性。1949点的参考意义已经不大,要么指数在2000-2050点附近就有效止跌企稳,要么只有在1800-1850附近才有下一道强支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