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第一至五章读书笔记
(2014-07-25 16:52: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班课管理 |
《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迟毓凯
第一章 学生管理的关键
班主任工作管理其他书籍: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管理漫谈》,如,治病救人周。
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有效领导人的的特质:
自信,谦逊(承认自己无知的一面),诚信,外倾(愿意承担领导角色,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果断,情绪稳定,热情,幽默感,温情(给他人带来温暖)
管理效果=f(教师定位×影响策略×班级情境)
影响策略包括:认知规律,情绪规律,社会互动规律,行为习惯规律。
第二章 做有影响力的教师
一、要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吗?
学生喜欢的十种教师:严而有度的教师,像妈妈的教师,实习教师,有宽容心的教师,热爱学生的帅哥教师,温柔的美女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师,充满爱心的教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教师,真才实学的教师。
学生为什么要受你的影响?
答:第一,从心理学上讲,人之所以受别人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信任”,学生听你的是因为信任你。
第二,人之所以受别人影响第二中原因是“恐惧”,学生听你的是因为敬畏你。
让学生“敬畏”和“信任”就是教师的“威信”,具体到教师的影响力,包括:一是专业能力,让人钦佩;二是人格魅力,让人喜欢;三个威慑力,让人害怕。专业能力与人格魅力关乎信任,后者关乎敬畏。
如何让学生钦佩你?
答:心理学发现,人们常常受那些被认为更有特权、更有经验的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拒绝别人本来就难,拒绝权威的要求更难。专业能力让人钦佩,教师的专业能力表现在:突出的教育能力,是否是一名教育领域的专家?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学生心目中,你是否成为他们所钦佩的教育专家?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
答:《学记》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我们喜欢的三类人:我们喜欢美人,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
第一,我们喜欢美人。美即佳效应,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美的就是好的,我们喜欢外形有魅力的人,我们经常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
第二,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心理学发现,人际交流中适当的赞美会收到很好的影响效果。谁欣赏我,谁对我好,我就喜欢他,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喜欢通常是相互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喜欢他人的程度,可以反过来预测对方喜欢他的程度。实验研究证实:告知某些人他们被别人喜欢或仰慕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情感(berscheid等,1978)。我们相信,如果一个教师注重外在形象,又愿意赞美、认可自己的学生,那么,他没有理由不得到学生的喜欢。
第三,我们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相似性,在社会心理学中,相似性是人们态度、价值观、利益人格等方面匹配的紧密度。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性是导致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将会喜欢我们,所以我们有可能会主动建立人际关系。对于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首先,共同点意味着设什么呢?意味着对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优秀教师有个共同的口头语,即“老师在这样的年纪,也,,,,,”,如果怕暴漏隐私,就说“老师在这样的年纪,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她也,,,,,,” 其次,如何与学生找共同点?先跟后带,本意是NLP辅导中常用的一种技巧,这里借用这一术语表达教师引导学生的一种方法,即在影响学生的时候,可先表示理解和认可,然后再进行教育和引导。寻找共同点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我们的教育影响,改善现状。寻找共同点,是一个“跟”,跟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而后面必须有一个带的过程,即将学生从当前不良状态中带出来,让他有更佳的行为和情感体验。如案例显示:教师先表示接受学生的情绪,先分享情绪,再分享事情;接下来,了解事情原委,并加以肯定和引导。找出已发生事情中一些可以肯定的地方,认同学生的感受或做出这一行为的动机,然后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从而使他意识到这一行为的不妥。最后,到了“带”的阶段,策划未来。和学生一起谈论,如果类似事情再次发生,怎样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到更好的方法。难点在于认可你的“跟”,即学生认可你的理解,跟不上,就带不走。
需要让学生怕你吗?
答:一个领导着的影响力由领导者自身的人格、能力构成的非权力影响力和领导者的合法权、强制权等权力构成。教师做到不怒自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教师在教学时树立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威严”,让学生心存敬畏之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总之,做好教师要从专业能力,人格魅力和威慑力三个方面去努力。
写日记的好处:
不论是写痛苦的日记还是写快乐的日记的人,大家的情绪都变得更加积极了。这是因为,疏导痛苦的情绪和强化快乐的经验一样,都会让人开心。写日记可以强化人的三种能力: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三章 做学生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美国心理学家哈利·苏利文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极具重要性的人物。这些人可能是,双亲、老师、其他长辈或者是手足、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出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预言成真的现象。
从对学生的影响力来讲,小学教师无疑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个简单的任务,可以指挥到几十个随时听命的家长;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造就一个努力向上的儿童。
重要他人的发展:一般而言,学前阶段的重要他人是父母,小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是教师;中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是朋友;大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是恋人。
小学教师定位:有个教师样;像妈妈一样;充满自信;“多管闲事”。
有个教师样,代表权威,不穿奇装异服,有人民教师的样子。
像妈妈一样,小学生从家庭出来,刚刚学会在校园里生存,他们还没完全脱离对家庭的依赖,对母亲的依恋,所以,当他们刚刚踏入小学的校门,也希望在里面遇到一位可以满足他对母亲依恋,对家庭温暖需要的人物。如果一位小学教师,能像妈妈一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将会得到学生更多的认可和喜欢。
充满自信,因为小学生还没有独立,在看多问题的决策上还需要依恋成人。
“多管闲事”,管事,主持公道。可亲可敬的权威者。
中学老师的自我定位:朋友
1.有能力,会绝招。专业领域和特长方面展示“绝招”,增强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敬佩。比如,数学课板书的时候“圆”花得特别圆。有绝招,恰当地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就等于向学生暗示,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值得敬佩的人。如果你的能力展现不仅让学生感到敬佩,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例如,刚接触一个班级,迅速记住每位同学的名字。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口中说出来。
6个记住学生名字的小技巧:展示你对别人的兴趣,重复一遍名字,多多使用名字,将名字对上人,使用相联系的词语,写下来。
让学生感知自己的能力。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自我提升”,其次是“有意展现”,适当的时候露两手,此外,借用外力,通过别人的嘴来帮助自己树立个人形象,自我吹嘘只会显得浮夸,要让学生相信的老师为自己说好话。
2.有个性,重仪表。做有个性的老师是危险的,我们不免调整一下,叫做“有特色”的教师就安全得多,保险得多。在个性之外,中学教师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外在形象上“赏心悦目”。
3.有活动,善分享。让学生喜欢的另外一个方面是,有共同语言。男性的友谊重点是在共同活动,女性友谊重点在共同分享。
4.真诚,够意思。如果能让学生感觉到你真的是为他好,对他“够意思”,那么,成为他心中的朋友也会是意料之中的事。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想在学校中获得生存,没有什么教育理想,可以不和学生交朋友,但要想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的抓出实效,真正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还真的必须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交朋友不是问题,这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然条件,问题是如何与学生交朋友。
第四章 学生管理的认知策略
行为背后的四种原因。一个人之所以行为改变,往往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认知观念,脑的法则,头脑中的认知观念指导着我们的行为;二是情绪情感,心的法则,你的行为受到自身情绪情感的影响;三是社会互动,脸的法则,人机互动的规律导致了你行为的变化;四是行为习惯,体的法则,有习惯而引发的。
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第一,认知心理法则。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叫做认识失调,就是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引起认知失调。随着理论的发展,当前的认识失调理论认为,只要是人们的态度以及所经历的事和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有冲突时,就会产生认识失调。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的行为,每个人都在寻求心理平衡。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死猪不怕开水烫。那对付死猪学生怎么办?很简单,先救活了再烫。关键所在:一些学生之所以犯错之后还丝毫没有悔改之心,恰恰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用一个较低的自尊心来达到与犯错行为的协调,所以,他才能持“我就这样,你能怎样”的态度而毫不愧疚。所谓“将死猪救活再烫”,转化成一般表达就是先帮学生找到自尊心,然后在批评他。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呢?遵循心理学原则,七种武器:赞美;承诺;活动;成功;榜样;人情;强化。
第二、教师的第一重武器:赞美。通过赞美,表达你对他的认可,帮他找回本该属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做了蠢事,进而完成转化。作为教师谨记: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他有好人感。只有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面对自己错误才能有所愧疚;只有一个对自己有良好期待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才会感到认知失调;也只有认知失调,对错误有所愧疚的人,才能修正自己,不断进步。学生无所谓的表情,只不多是面对可能的批评所作出的自我保护的姿态,用低自尊来平衡自己的错误,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进而躲避自我成长的修炼。而人只有在心灵痛苦的时候才会寻求改变,认知平衡不会产生变化的需要,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会找回他的自尊心,提高他的自尊心,然后再点出错误,拨正失调和促进改变,有经验的教师,面对这样的血神个,交流往往从赞美和认可开始:
首先,聊聊家常以减轻学生顾虑,顺势迷惑学生,不让其了解彼此谈话的目的。典型的语句如“近期怎么样……”之类的。
其次,主谈学生优点,助其建立自尊心。比如谈到“你学习虽然一般,但同学关系非常好,讲义气众人皆知,老师我也对你充满期待……”之类的,边谈边观察,当看到学生放松警惕,面露轻松,自我感觉逐步升腾之际,自尊心回来了,谈话的关键也到了。
最后,一剑封喉,点出其错误:“既然你这么好,为什么犯那么愚蠢的错误?”
一个自我期待良好、有自尊心的人,面对自己的错误必然心生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改变的起始。
但是,改变并不一定符合教师的期待。
1.改变认知。当“有自尊”和“犯错误”矛盾,可以通过改变“犯错误”的认识来恢复平衡。比如,死活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来平衡自己的高自尊。——教师应认真调查取证,让其对错误无法抵赖。
2.增加新的认知。如学生可以在“我有自尊心“、“我犯了错误”后,再增加一个“谁都会犯错”来获得新的平衡。——教师应告诉他“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总是犯错误”。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如学生可以在认知上降低“犯错误”的权重来平衡高自尊,即形成“我是个有自尊的人,我犯了错误,但错误不大“进而达成心理平衡。——教师应该提醒他所犯的错误并不是小事,影响很大。
4.改变行为。这恰恰是教育的目的。但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如何应对“叛逆”的孩子
心理分析:一个人的城战,最关键的是能够独立去认识和应对这个世界,孩子发育到一定阶段,受自然成长定律的安排,一定要学会独立,从内心深处也自然产生出独立的需要。一个独立的人,应该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独立思考的人。所以,青少年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表现出一些想法与成人不一样,这也是青少年心理表现中的“认知独立性”。叛逆心理其实源自亲少年认知独立性的发展。一个叛逆的孩子,首先应该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因为只有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生独立性的需要,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发现成人世界的不足,对成人世界产生批判,进而表现出叛逆。
应对策略:赞美和认可,表达出你对他(她)的理解。你跟我对着干,我不接你这一招。你故意出新搞怪,我偏偏不为所动,不因此生气,相反,我理解你、认可你、尊重你的这些与成年人世界格格不入的言行,因为我也曾年轻过。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对于那些叛逆的少年来说,他们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本来并不一定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有人禁止他们去做。反之,如果一个叛逆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没有引起成人的更多的关注和反对,人们表现出理解和认可,那么做起来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叛逆的问题可能也因此而解决了。
转化学生从哪里开始
教师的第二种武器:承诺。无论好人坏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言而有信的。如果要一个学生发生行为的转变,应该是从承诺开始的。具体操作的行动策略是“不承诺——小承诺——公开承诺——行为转变”。教师要想学生大转变,教师先要提小要求。
要想让他做到,先让他说到。大转变往往是从小要求开始的。
要求—承诺策略:承诺不仅仅包括语言、文字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即答应去做某事,也是一种承诺。小要求是外在因素,是教师发出的,而承诺是内在变量,是学生反应的。正是教师的小要求,引发了学生心理的最初承诺,最后教师逐步提要求,学生渐次履行承诺,达到教育转化、行为改善的目的。
要求—承诺策略的应用
1.“要求—承诺”策略的前提
第一要求者是否是承诺者的重要他人。
第二承诺者是否有较高的自尊心。
2. “要求—承诺”有效的条件
第一,要去应该是合理的。
第二,承诺最好是公开的。这并不是说,要求和承诺同时在公开场合进行,对学生的要求以及承诺可以经历一下从私下到公开的过程,逐步展开,先是私下“拉钩上吊”,写写决心书,然后在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让更多的人知道。当然,不能侵犯学生的隐私和权利。
第三,履行将承诺后有奖励。
第四,要求与承诺有层次。教师要求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逐级递增的。“登门效应”认为当个体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在随后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
3.从抗拒到遵从——“思想实验”
第一,确保自己是一个诚信度、美誉度都比较高的人,或者需要寻找一个这样的人来做宣传,根据心理学规律,不同的人说话影响度不同,一个影响力高的人说话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提要求之前先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评价。可以和他们讲,据宣传者所知,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之士,都是道德高尚的人……这样,他们的自我认知、自尊心就提高并膨胀起来了。
第三,提一个小的容易承诺并履行的要求。如“关爱他人”的倡议书上签名。
第四,在另一个时间里,布置好房间。倡议书被放大、喷图,放置位置显著。肯定大家的行为,有些人的签名很漂亮,如张某。让张某谈谈自己的想法,当初为什么签名。完成张某私下签名同意倡议书到承诺公开化的转变。
第五,最后的要求到了。当今血站缺血,情况危急。这时,再问刚刚的张某是否愿意去献血?
教师小要求导致学生大转变案例:学生难与人相处。如果直接要求或者抽象要求则效果不见得理想。一个小要求,在周围找一个朋友。引导学生完成承诺,完成后许诺表扬。学生体验到承诺履行后的喜悦,提出进一步的要去和承诺。完成教育转化,从男与人相处变成“热心人”。
第五章 学生管理的情绪策略
一、情绪心理法则及应用
1.情绪二因素论
学生的共同特点:头脑聪明,心灵脆弱
唤醒的错误归因:对于自己的感受的起因做出错误推论的过程。
2.从理论到应用
人类的情绪发生过程存在如下规律:一是人们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原因的时候,归因不同,个人的感觉也不同;二是当一个人情绪激动、心跳加速的时候,恰恰也是一个人容易拉近关系,受到别人影响的时候。
青少年情绪发展中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容易激动,情绪容易被诱发、激活;二是情绪表现两极化,高兴时非常高兴,悲伤时非常悲伤,两者之间转化也非常迅速。
3.教师的第三种武器: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激活情绪,而在情绪激动时实施教育,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运动会转化后进生。教师要记住通过“成功”让孩子激动,随后进行教育与影响。
4.教师的第四种武器:成功。
心理学家眼中的“成功”: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其潜力也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成功者不过是发挥了自己潜在特长的那些人。多元智能包括:言语、逻辑、空间、肢体动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
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在对成功多元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活动和竞赛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都应该有所展现,每种智能突出者也都应该得到褒奖。
请给每个学生一个教室内安安静静坐下来的理由。一个人不一定随时要成功,但他一定要活在有成功可能的希望之中。
二、教师要重情
只有激情不够,还需要:
1.“知情”,了解学生情绪。有个班主任的习惯是,每天早晨来到班级的时候,要做到的第一件事往往是什么都不说,站在门口,目光就像摄像头一样,把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扫描一边。因为小学生情绪有外漏,一旦发现就及时处理。
不哭不笑不在乎,有着“扑克脸”的学生如何处理?等他有表情,再展开批评。
批评一个学生的前提是他有自尊心,一个学生有自尊心的标志是他有表情,“扑克脸”多半原因是将自尊心掩盖起来,自我保护的结果。教师需要等到学生有自尊心,也就是有外部表情提现。如脸上露出笑容了,眼睛也开始发光了等,看到这些标志,既可以判定学生的自尊心回来了,接下来指正学生的错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定情”,稳定学生情绪
当教师的,既要利用学生激动的时候进行正面的影响,也要避免学生激动的时候所产生的不理性结果。因此,要让学生变得理性,还要先稳住他的情绪。
许多师生冲突的案例表明,冲突事件的起因往往不大,但造成严重后果的,往往具备学生情绪激动、周围人群围观、教师价值判断三个条件:
情绪激动,激动时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人群围观,学生往往更为顾及自己的脸面;
教师的价值判断,即当场就指出谁对谁错,即使说得对,也会使被批评者难堪。
教师要:首先,自己要稳定情绪,叫几个身体强壮的男生把两个同学拉开。然后,叫两个冲突的同学回到座位上坐好;同时声明,先别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开始时上课。至于两个冲突的同学,通知他们下课后到教师的办公室,再接着处理。
3.“共情”,理解学生情绪
共情: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要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师的教育影响要与学生的情绪发展同步,理性的问题理性来解决,情绪的问题情绪来解决。
如果学生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情绪,那么,教师就应该以情绪为重点来解决其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其根源在与认知,那么教师就应该以观念为重点来解决其问题。例如,学生说学习无用,并非真的是从内心深刻认可学习毫无用处,究其原因,多半是此类学生学业不良,但自尊心又够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真正问题在于情绪不在于观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