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矫治

(2011-06-08 19:17:41)
分类: 心理世界

    摘要 :逆反心理是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消极心理,并且可以发展成一种不良的变态心理和犯罪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中经常可见。逆反心理的存在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互换角色,相互理解;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疏其心,导其行,深入学生的内心,对症下药;学校也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来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

    逆反心理的表现在初中生中经常可见:父母老师越是不让做的事,他越是要做;越是要他做的事,他偏不做。对正面教育听不进,对反面的诱惑则很感兴趣。对父母老师的批评教育,同学的热忱帮助,都从反面意义上去理解,认为别人都是虚情假意,都是“伪善”,用对抗情绪对待一切,表现出种种“故意作梗”的行为,似乎就是要让父母老师“奈何不得他“。逆反心理是种消极心理,学生有了逆反心理,如不及时疏导,日积月累,他们的反感、抵触、对抗情绪会越来越严重,会变得更加固执、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甚至引起报复或破坏,发展成一种不良的变态心理,这种心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演化为犯罪的心理,所以教育者对此决不能等闲视之,应加以重视。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存在,有其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家庭及环境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突出。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最怕别人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当这种独立性、自主性被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会出现反对权威情绪。为了证明自己是不听别人摆布的,故意显示与父母老师背道而驰的思想行为。

    ●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但很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看不到事物间的依存和联系,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自控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都不够强,对心理上、感情上有成见的事物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客观因素

 

    ●教育失误。一是与家庭教育有关,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爱护,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使子女从小就很任性,也有的家长对子女粗暴,动辄毒打、辱骂,不跟子女讲道理,不以理服人,无视他们正当的欲望和需求,使子女感到家长不理解他们,不尊重他们。二是学校教育的失误。有些教师教育不得法,对学生或偏爱或歧视。处事不公,对学生谴责过多或过重;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甚至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害。凡此种种,都有可能引起初中生内心的不满而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形成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起决定作用。学生们难免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有害倾向的影响,当教学内容、社会宣传内容、客观现实和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不相符时,学生在认识上就会产生困惑和迷惘,如果出现环境适应不良,就有可能促进逆反心理的形成。

 

    三、疏导方法

 

    ●沟通思想,相互理解。理解人,关系人,尊重人是思想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心理疏导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表面上满不在乎,内心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苦,他们十分需要人们给与温暖和理解。教师和家长要联系他们的实际,掌握他们在思想、心理、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情况。在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的同时,努力使他们尊重、信任教师和家长,懂得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多进行心理沟通,尽量做到互相体验对方的社会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

    ●讲究教育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心理疏导都必须重视教育方法。教师对学生要疏其心,导其行,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洞察病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切忌简单粗暴。教师和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要动不动就发怒、谩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尽量较少心理上的对立,尤其在学生情绪激动时,最好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学生情绪平静后再进行疏导。

   “顺势方法”是一种好方法。一个学生对某老师有看法,做了一个小花圈放在讲台上,想激怒老师,可老师走进课堂发现了花圈后,并没有发怒,也没有责问,而是将它放好。还夸奖手工精巧,照样上他的课。下课后,不少学生都责怪那学生不该如此恶作剧,使这个学生“一拳打在棉花上——软了”,过后老师再找他谈心,效果变明显了。假如那位老师看到花圈就发怒,查问谁放的?为什么放?这课还能按计划上好吗?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必须努力创设良好的校风和校园文化。良好的校风对每一个学生都是无形的渗透心灵的教育力量。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学生自觉地抑制和改变自己不应当的行为。同时需要建立温暖的、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依赖感,家长要努力使家庭和谐民主、互敬互爱。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校、家庭里,心理才会健康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