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前一周,既是学科复习的收尾阶段,也是弱点查漏补缺的关键阶段。根据笔者的多年指导考生中考备考的经验看,如果考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准备把握自我薄弱点,查漏补缺,科学复习,对提高总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1、抓好复习时间管理,劳逸结合
在备考的后期阶段,复习安排很有学问,考生自己要有精细的规划,合理安排考前一周的复习时间。考生和家长都要认识到“疲劳战”决不能提高复习效益的,复习中不要在某个知识点或某道题上卡住,打“持久战”。具体做到“三个要”,即一要尽可能增加自己自主复习间的时间,自己安排复习,查缺补漏,促进各科平衡,提高总体成绩。二要科学安排每一天复习内容,细计划,巧安排。因这段时间,基础不牢的中等生临近考试容易烦躁,感到头绪多,无从下手,不知复习什么好了。三要虚心听取老师具体指导应试策略与建议,因为老师的建议越具体,考生复习针对性就越强,效率越高。对于成绩处于省重点中学的边缘生,考前要做好政、史学科的答题技巧复习,重点在答题思路与策略上进行规范和训练,力争将其转化为得分增长点。
2、重温考纲,回归教材,适量做题
一要重温“中考指导书”,适时回归教材,熟练掌握“五基”。考纲(中考指导说明)是命题的基本蓝本,通过考点可以检查基础知识复习是否有缺漏。考生应思考与考点相关的考查题型可能会出现哪些,注意总结考试经验和技巧,排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易混淆的、相近的、容易出问题考点要进行有重点的弥补、强化,做到备考心中有数。对教材中“五基”,即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实验和基本思想,要熟练掌握,以不变应万变。考前一周左右,要严格筛选一些热身试题,决不能滥用,各地的“二模”试题要择其“精”者而用之,坚持“以一当十”原则,即听懂一题会解一类题,切实提高资料的使用效果,少在课外做废题。
二要避免过分依赖资料而丢掉课本的习惯性心理,不能舍本逐末。对于文科必须会背会默,应知应会的东西,要牢牢掌握,不能无谓丢分,切实把“掌握了、会用了、做对了并且规范了”作为衡量自己后期复习有效性的基本尺度。要适当做题,突出题目的典型性、代表性,恰当处理好“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要克服卷面上大量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想的正确,下笔写错”的情况。
3、立足答题细节,少做综合训练,寻找总分增长点
应着眼答题的规范性训练,向细节要分数。从备考的实际经验看,科学得法的规范训练可使中等及以下水平的考生每门学科至少多得5分以上,或者可以使每个考生每科至少能少失5分。考前热身训练的前提是要保住基本分不失,坚持“会做的题都做对”
的策略,坚持“该得的分一分不漏,能抢的分分必争”,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有时一些题目自己都没有看一遍就主动放弃答题,随意空题或“开天窗”,这样行为十分可惜。考生要在热身训练中训练自己向审题多要1分,向规范多要1分,向仔细多要1分,向心态多要1分。同时,考生也要克服“以做题代复习”的不良倾向,丢开课本,只顾做题。要知道,试题是做不完的,只有立足基础,紧扣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要处理好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热身训练试卷要在课堂上定时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对为原则。课后让考生自查消化,落实好训练的每一套题。要注意提高选择题作答的准确率。比如,认真对待考前仅有的每一次训练,认真书写每一个字,每一个字母符号,认真锤炼每一句话。在答题训练时,要规范书写,不轻易丢分。理科解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重要方程式。要强化做题的时间意识,在规定时间内做对题目,做到“做了、做对,更要做好”。
三要严格控制和减少综合训练的次数,切实规范答题过程。综合训练阶段是升华知识能力,但临考前一周不宜做整卷的综合模拟试卷。综合训练不是越多越好,综合训练试题以一套为宜,如果基础不是很扎实,完全可以不做综合训练。可以进行专项的训练,比如,通过选择题进行概念复习,知识缺漏的查找;物理学科可以就作图题进行专题集中训练等等。一般热身训练的试题应坚持“易—难—易”的整体调空原则,最后一套题接近去年中考题的难度,另外,最好抽空看看以往中考试题的参考答案,特别注意实验设计题与简答题的答题规范以及得分点,这样有助于规范自己打答题过程。
4、抽空翻看错题,注意学科均衡发展
考生要注重错题重温,考前多翻看以往考试的错题,重点注意屡做屡错试题的错因分析,避免在考场上遇到类似题目重蹈覆辙。考生要处理好瘸腿学科与优势学科的关系。在稳定优势学科基础上,适当倾斜薄弱或瘸腿学科,做好薄弱学科的基础补偿。比如语文的重点语句的背默,英语关键性词组与短语识记,化学医学基本物质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等等。在时间安排上,不要平均用力,注重促进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从而提高总分。
5、适度调整心理,减少“分心”的活动
中考考前,考生积极应对接二连三的考前仿真训练,面对家长的苦口婆心,心理压力和负担很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心理烦躁,坐不住,易失眠;二是想考好,又担心自己发挥不出水平,即想赢怕输,心理没底,信心不足;三是心理脆弱,易动怒;四是怯场,考试心理恐慌,经常想上厕所。家长要做有心人,帮助孩子克服考前心理不稳定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相信孩子,多鼓励孩子,注意与孩子做一些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合理调整休息与睡眠时间,将“生物钟”逐步过渡到与中考考试时间一致,避免考前还“开夜车”,尽可能让孩子保持清晰思路,清醒的头脑。。另外,考生不要陷入一些毕业离别前的琐碎事情,比如,相互留通讯录,同学间相互留言,建议给自己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或格言,将其贴在床头或写字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