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侯跃华

(2019-10-29 21:04:31)
标签:

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 

                                                   执教 侯跃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集合圈、小圆片与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

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

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123,咦,只有3 人,怎么回事? 

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突出: 

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脑筋急转弯二

昨天侯老师去超市付款时排队,从前往后数第3,从后往前数第4。问: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付款?

邀请6名学生临摹,让代表侯老师的同学发言。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步导学,探究新知。

  任务一:理解集合的意义,熟练表示单一集合圈。

(1)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你认为三(1)班要选拔多少名同学参加这两项比赛?

让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出示三(1)班参赛学生的名单的统计表,让学生观察。

(3)观察名单,验证人数,初悟“重复”

问题:仔细观察过这份报名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参加两个项目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或相近的意思。

任务二:掌握两个集合有交集时如何表示。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1.策略分析

谈话:你能从这份报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几位同学参加两项比赛?

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直观看出重复的同学就不会计算错误的问题,激发学生想重新整理名单的欲望。

借助学具,小组合作,同学间相互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学生想办法解决。(用准备好的红圈和绿圈与圆片三角表示)

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学生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摆?”,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探究方法

(1)选出几种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预设:方法一画集合圈。

方法二:

跳绳

杨明

刘红

李芳

陈东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子

于丽

周晓

朱晓东

陶伟

卢强

 

方法三:    跳绳           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       踢毽子

       陈东  丁旭            杨明               于丽  陶伟

       王爱华 赵军             刘红              周晓  卢强

        马超   徐强           李芳               朱晓东

(2)交流不同思想,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引入韦恩图(集合图),了解集合图中的各标题含义,进行填写。

课件出示

(4)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韦恩。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这种图称为维恩图(也叫文氏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这个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3.辩论感悟

谈话:现在用维恩图来表示各项参赛的人数,与之前的表格比较,它有哪些优点?

让学生感悟集合图能直观看出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尤其是重复参加两项比赛人数的部分很清楚。

任务三:据图列式,运用集合图理解并集与5部分的意义并准确计算。

谈话:你了解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吗?

(1)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比较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2)利用数据,列式计算出该班参加比赛的人数。

指名学生计算,反馈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可能会出现: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鼓励学生多种做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三.检测导结,内化集合思想

1课件出示:三(2)参加运动会学生名单(学号表示),根据信息填写集合图中。

跳绳

9

13

17

18

25

29

33

38

42

踢毽子

17

25

28

30

31

39

40

44

 

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先填写哪部分,再填写哪部分会更好些。

请学生板演,汇报填写的策略,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计算三(2)班参加比赛的总人数。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胜利的喜悦。

四.巩固应用,建构模型

1.基础性练习

完成教材上105页“做一做”第1题.  

指导学生把动物的序号填进合适的图中,并请学生说说集合图中各部分的意义。2.趣味性练习3.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集合问题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即使老师反复讲,学生也难真正理解。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2、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

师:平时我们是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韦恩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式更简洁?

生:韦恩图

师:对,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怎样才能在表格中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重复了呢? 

师:把重复的名字用线条连起来,通过连线,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重复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集合圈能直观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复的部分看得很清楚。

3 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能讲清思路和道理,已经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很重要的品质。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集合圈的知识,带着这个数学家的气质,一起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弄清题目信息。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3、展示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讲清各种方法的理由。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将思想教育、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4、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思考题:三(4)班参加美术特长班的有4人,参加舞蹈特长班的有5人,参加美术与舞蹈特长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可能会重复,也可能没有重复。

生:我觉得有可能参加美术班的4人与参加舞蹈班的5人不重复,共9人。

生:有可能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美术班又参加了舞蹈班,这样就只有8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从不重复,依次重复1人到4人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几种情况。

3、全班分析,得出: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能概括说说,参加美术班与舞蹈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有可能是9—5人,最多是9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5人,其中4人重复,即这4人二个班都参加了。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五、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

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学会了用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有重复关系的数学问题。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在探究知识时你们机灵的活动,在总结经验时你们静心的思考,在解决难题时你们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侯跃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