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文绘本天后伊势英子

(2011-08-09 16:47:1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亚洲

http://s3/middle/80aeb5ecg7767e036caa2&690

   伊势英子是日本中生代重要的绘本画家。1949年生于日本北海道札幌。从十三岁起,开始学习大提琴。1972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设计科。1972~73年曾到法国游学。持续发表作品有绘本、童话、散文。 

   刚开始画踏入童书的创作,伊势英子以画插图为主,很多绘本的文字作者在她完成图画之后,对于画作忍不住称赞,甚至认为图画作品为文字作品达到了加分的效果,也提高了作品的层次。伊势英子则认为这种想法不对,文字作者本身就应该要做到创作的完美。她认为,文字作者与插画作者应该是平等的。在收到的文章,有些文字写的很多,让伊势英子觉得要帮别人配图,很辛苦,于是才开始了自己的图文创作。

     伊势英子十分强调觉真实的感受,她认为,自己如果没有真实的感觉,就无法创作。她说:「临场感对我来说很重要。透过亲身体验,对创作很重要。」因此,她在生活中,不断透过素描,累积创作的灵感。以她曾经为宫泽贤治的作品配画为例,因为贤治的作品有声音,有光,本身已经有很好的表现,要如何配插图,其实不太容易。为了贴切表达作品的精神,伊势英子开始了追寻宫泽贤治漫长的旅行。她到贤治的故乡探访,照着他的文章,探寻书中描绘的场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此,才开始她插画的工作。

    伊势英子认为,我们处在一个过度便利的环境,在网路的时代里,大家已经快要不知道怎样使用我们的手和脚。但是对于她来说,她的作品不是坐在电视机前就可以完成的。她说:「素描是我在旅行时,唯一的朋友。」在旅程中,她不断透过素描来观察环境,也只有素描能让她在迷路时,还能不慌乱,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在透过不断的素描,不停的构思,所累积的素描与画作中,伊势英子说:「读者所看到的绘本,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没有浪费的东西。但是对于绘者来说,有很多是已经丢掉的东西,那些是读者看不到的。我的作品就是从像山一样高的素描簿中形成的作品。」

    那么对于伊势英子而言,绘本是什么呢?她认为,「绘本主要的功能是帮助小孩。一本绘本的完成,除了文字和图画作者之外,还有出版者和读者。当绘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和很多人一起手牵手。」透过伊势英子的谈话,可以看到一位成功的绘者对于自我要求的严谨,也了解她看待自我创作认真的态度!

 伊势英子中译着作资料:

《在溜滑梯下躲雨》 冈田淳/着,伊势英子/绘 畅通文化 2005/09/15

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 伊势英子/着 远流 2005/09/01

《海之生》 立松和平/文;伊势英子/绘 青林 2005/05/15

《山之生》 立松和平/文;伊势英子/绘 青林 2005/05/15

《天鹅》  内田麟太郎/文;伊势英子/绘 青林 2005/05/15

《哈士奇的眼泪 II 加油了.小灰》 伊势英子/着 尖端 2004/12/24

《哈士奇的眼泪 I遇见了小灰》 伊势英子/着 尖端 2004/11/29

--------------------------------------------------------------------------------

                林真美-介绍伊势英子之讲稿大纲

                          林真美

     20062月,日本绘本画家兼作家伊势英子应台北国际书展之邀,在旅路的尾声,风尘仆仆的从巴黎来到了台北。我有幸担任其在书展会场演讲的翻译,并陪伴这位我所心仪的作者浏览台北。在这短暂、近距离的相处中,我发现,伊势英子是位「完全艺术家」。她纤细而敏感,却又不时露出小孩促狭、顽皮的一面;虽是年过半百,却灵活而无任何拘束。听她说话,有如沐浴春风,但也得动用全身细胞竖耳倾听,才会发现在其言语背后所隐藏的特殊感性和深邃想法。 

     随着伊势英子在台现身说法,再加上近日阅读其与柳田邦男合写的散文集《最早的记忆》,我对伊势英子的作品可以说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些日子,闲来无事,总会再三反刍她所画的图、她所写的文字,以及萦绕在耳际的那些发人深省的话语。透过这些,我更加确认她是一位虽安静却具有强大力量的人,而且,她对绘本的倾力演出,也将绘本带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而放眼古今,具有这样功力的绘本作家,其实并不多见。

    伊势英子生于日本北海道,父亲是银行员,母亲是热心教育的家庭主妇。幼时因为是个内向口拙的小孩,所以,透过绘画表达自己,便成了她与世界沟通的最佳管道。13那一年,学过小提琴的她决定师事佐藤良雄,开始学习弹奏大提琴,后来虽因选择美术系就读而停摆过一段时间,但35岁那一年,在历经人生的一些悲欢离合后,伊势英子又再度回身拥抱大提琴。从此,伊势英子的生活重心为音乐和绘画所环绕,而她也一再透过创作、写作,完成了一扇又一扇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了创作绘本,给自己一段时间旅行,几乎成了伊势英子创作前不可或缺的「酝酿期」。她认为,唯有用自己的身体去感觉,才有可能替作品带出真正的「临场感」;另外,没有火车时刻表、不带地图的迷路之旅,也常常会带给她意外的惊奇。而凭着勇气,隐身在她内在的小孩会引领她继续前行,有时,她会奋力将途中的邂逅与发现,画进随身的素描簿里,这素描的过程,会使她从迷途的不安慢慢抵于平静。等回到家之后,记录中的所见所闻,便都成了她创作时的重要依据。

     曾有一段时间,伊势英子对梵谷和宫泽贤治这两位在绘画、文学上表现非凡的艺术家颇为醉心。甚至,有十几年之久,探索两人生前足迹和创作绘本,成了两条并行发展的追寻之路。她说,最早是因为她要宫泽贤治的作品画插画,由于宫泽贤治当时已经做古,故在面对其难懂的文字时,完全陷于「无人可问」的窘境。于是,她只好到宫泽贤治的故乡(东北花卷)、或书中所提的场景独自求索。没想到,在求索的过程中,她发现到许许多多被宫泽贤治舍弃的东西,也看到创作者如何在「看到、舍弃」的过程中,将自己所相信的东西真诚的表现出来。关于这个部分,梵谷也不例外。

    有了这些对弦外之音以及画外风景的亲身体验后,伊势英子从此确立了自己创作绘本的基本态度。那就是,对她而言,如果是他人的文本,那文本通常便是不完全的,而即便是如此,她也绝对不想与文字作者见面沟通。因为,她认为,文字作者的任何要求或解释,只会造成她创作时的干扰。她说:「面对不完全的文本,画家只能靠自己的画与之一决胜负!」于是,除了藉由旅行上下求索外,反覆阅读文本,以寻找在字里行间流动的空气和作家想隐含的东西,也是她创作前的必备功课之一。

    绘本《山之生》(青林出版)是其与文学家立松和平的首度合着。这两位黄金拍档,在绘画及文学上各擅其场,分别以浓重的笔调,刻划一对原本陌生的祖孙在山间生活的片段,并因而深刻的表达出「生命」此一丰厚却又难解的主题。

     在《山之生》得到极高的评价后,立松和平又完成了《海之生》(青林出版)的文字。所有的人都认为除了伊势英子之外,已无第二绘图人选。碍于情势,伊势英子「勉强」接下了这项工作。然而,却没有人知道,因为这样的机缘,让她开始面临生平最大的一次考验。

原来,童年的溺水阴影,使她对海一直有着莫名的恐惧。而依照以往动笔前一定要「身历其境」的惯例,伊势英子这下恐怕要进退维谷。文中开头写道:「海的表情随着季节、时间变化,太一喜欢海的各种表情。」了认识海的表情,首先,她大量阅读资料、观看海的照片和影像,但是,却始终无法真正体会文中所描述的那极具深度的海底世界。在苦无斩获的情况下,出版社的编辑陪着伊势英子来到海边看海。──「为什么您来到海边取材,却从刚刚到现在都老朝着对面的山看呢?」编辑不解的问。「光是来到海的附近,我就快窒息了。」伊势英子说完,只见编辑更是一脸的狐疑。于是,她苦笑道:「看来,得要有人强迫,把我丢到海里才行啊!」当说完这句话,伊势英子便彻底觉悟了,她当下决定回到东京以后,要逼自己去学潜水。

就这样,在先生、老师的协助下,原本不会游泳的伊势英子花了两年时间,数度含泪,终至克服了心理障碍,潜入24公尺的深海里。她说,当发现自己可以在海底「散步」时,感动驾凌了恐惧,她看到了一个自己从来都不晓得的地球的另一张脸。她看到了波浪的内在层次,也发现了海中的山谷与海中的风,还有,海的温度、海的颜色、海的味道、海的声音等等。

如此的体会,终于造就出《海之生》这部有如交响诗般的巨作。在知道伊势英子克服内心恐惧、勇敢迎向作品的历程后,我深深觉得,做为一名轻松享受现成的读者,实有必要更仔细、更用心的去品味她藉由彩笔所点化出来的层层汪洋,且唯有我们对作品付出与之相同的深情,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伊势英子这位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浑厚、壮阔的「生命」。

     最后,再来看看她与内田麟太郎于2003年所共同出版的《天鹅》(青林出版)一书。自称「绘本词人」的内田麟太郎以极简的文字写成一段「纯爱故事」,内容说的是一只受伤的天鹅,在同伴南飞后,独自留在小池疗伤,结果,却因而引来小池对牠的爱恋。而当天鹅伤愈展翅离去时,小池突然化成天鹅,与之比翼而飞

     面对这样一则唯美的浪漫题材,伊势英子说,她直觉的想再拿出她的勇气,以迎向一场未知的「冒险」。毕竟,要用绘画表现出「爱慕天鹅的水池」,以及极端抽象的「纯爱」观念,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她沿着候鸟飞行的路径去旅行,并不断的思索自己对于「爱」,可以如何诠释。虽然,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清澈如水的纯情,但落笔时,伊势英子已不知不觉的藉其图像表现,扩充了「爱」的内容。

    不论是小池对天鹅无言的照拂,或是当天鹅孤独高飞时,小池因为不舍而化身成另一只天鹅,对伊势英子来说,比之纯爱的浪漫,她更想表达的其实是「无条件的爱」。而这就好像她对女儿无怨无悔、一心想要相随的心情那样。虽然,这与内田麟太郎的原意相悖,但伊势英子说,她完全不以为忤,因为,是绘本的图文合作,使她扩充了作品的内容,然而,那原有的纯度,却丝毫不见受损。

    在图像的部分,伊势英子还做了一项大胆的安排。那就是在原本单调的角色互动中,她「擅自」安排了狐狸的出现。这一方面是了要让画面的视角可以更为活泼,一方面则是她觉得有必要小池和天鹅,创造一位目睹牠俩情愫发展的「见证人」。而没想到,因为狐狸的出现,使得整本书的图像更有文学的味道。据说,当内田麟太郎看完伊势英子的画稿时,还不得不对她「甘拜下风」呢! 

      伊势英子来台五天,于前后两场演讲中,留下了她精简却掷地有声的话语。虽是如此短暂逗留,但大家却透过绘本,建立起了最真诚、牢靠的交流。对有幸躬逢其盛的读者来说,除了目睹了画家风采,相信也都感受到画家决不妄下结论的特质。也因此,伊势英子的离去,才会留下无尽的余韵,令人回味低吟

     我想,除了上述作品之外,其自写自画的《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远流出版),或许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存在,以及她跟读者永不止息的对话。在书的结尾,伊势英子写道:「1000把大提琴,诉说着1000个故事。1000个故事,全都变成了一首曲子。1000种声音,全都变成了同一颗心。」相信对伊势英子而言,不只是大提琴,她所深情投入的绘画、绘本亦然!

 http://www.012book.com.tw/hideko/eko.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