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活力的荒野
活力的荒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15
  • 关注人气:1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2021-07-03 08:20:38)
标签:

上谷郡

沮阳遗址

怀来大古城

秦三十六郡

幽州

分类: 行摄长城之河北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2021522日,与萧艾兄、挨拍的兔兄一起拜谒了深在闺中的上谷郡遗址。上谷郡郡治沮阳遗址坐落在河北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东北,官厅水库东南岸边。

上谷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代郡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化、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以及北京延庆县等地。上谷郡为燕国北长城的起点。

何谓上谷?《宣府镇志》载:“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其一上谷,置守、尉、监。在谷上故名。”

一、上谷郡的历史变迁概览

自战国燕国置郡始,至唐逐渐废弃,经战国、秦、汉、三国、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九大历史时期,时间跨度长达近千年,经历了太多的辉煌和沧桑。其历史变迁大致如下:

战国·燕(前283郡,筑长城西起郡内造阳221立三十六郡,其一,郡治沮阳帝(202治沮阳,置郡守,领十五汉武帝110天下十三,郡属幽州部,更郡守为太守新莽(8-23为朔调,更太守为大尹东汉光武39复旧名上,置太守,领县八。汉献帝189-220幽并合一,复属冀三国·魏(220-266分幽两地,郡治居庸西晋武帝280属幽州,分郡,置广宁,郡治复沮阳,十六国304-439归后赵、前燕、前秦、燕,郡治沮阳,县六北魏396、广宁东燕州北齐558东燕州为燕州隋文帝587燕州更名易州。隋炀帝(604-618复名郡,统武德四年(621易州唐天宝元年(742复名唐乾元年(758易州自此上郡归为历史。

二、各朝代的上谷

战国燕置上谷郡

上谷郡最早建于战国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前283年),秦开却东胡,始置上谷郡,筑长城西起郡内之造阳地,以抵御北疆。

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对这段史料记载如下:

“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上谷郡为燕国北长城的起点。其地北以燕山屏障沙漠,南拥军都俯视中原,东扼居庸锁钥之险,西有小五台山与代郡毗邻,汇桑干、洋河、永定、妫河四河之水,踞桑洋盆地之川。

燕时上谷郡疆域据《宣府镇志》载:

“燕上谷郡治寗(今隆庆西有旧城址),东至蓟都界(燕都蓟),西至赵云中郡界,南至赵代郡界,北至长城,广千余里,轮九百余里(周德既衰,荒服不至,燕北地邻  因  所据,昭王能用秦开拓境千里,故其疆域最为广大云)郡至燕都三百四十里,至周都洛邑一千九百九十里(周自平王东迁洛邑,燕昭置郡已为赧王时矣)。

 秦时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沿用燕上谷郡建置(秦初设三十六郡之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对秦分三十六郡记载如下:

“于是罢侯置守,分天下三十六郡:内史、三川、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九原、上郡、北地、陇西、颍川、南阳、砀郡、邯郸、上谷、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东郡、齐郡、薛郡、琅邪、泗水、汉中、巴郡、蜀郡、九江、鄣郡、会稽、南郡、长沙、黔中。又平百越,置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合四十郡,郡一守焉。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縈南带,皆临大海。”

秦时上谷郡治沮阳。其疆域据《宣府镇志》载:

“上谷郡治易即今保定易州,东至北平郡界,西至云中代郡界,南至钜鹿郡界,北至长城,广九百里,轮千余里。秦分天下止三十六郡,故上谷郡地甚广,今保定、河间皆所统也。其改治于易者,取一方道里之均耳,时宣地待为此境而列县皆其属云。郡旧治至易五百五十里,至秦都咸阳二千八百三十里。

帝王幸:

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幸上谷。《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明《宣府镇志》对其进一步解释如下:“始皇三十二年幸碣石、巡北边,从上郡入(幸碣石、巡北边则上谷当首至,故纪)。”

汉时上

西汉置上谷郡治为沮阳,领十五县包括且居、沮阳、潘、泉上四县在内;武帝时,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上谷郡属幽州刺史部;新莽时改上谷郡为朔调;光武帝复兴汉室,仍复旧名上谷郡,领八县,无且居、泉上;汉献帝时,省幽、并为一,复属冀

《汉书·地理志》载上谷郡如下:

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户三万六千八,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县十五:沮阳,莽曰沮阴。泉上,莽曰塞泉。潘,莽曰树武。军都,温馀水东至路,南入沽。居庸,有关。雊瞀,夷舆,莽曰朔调亭。宁,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莽曰长昌。广宁,莽曰广康。涿鹿,莽曰抪陆。且居,阳乐水出东,南入沽。莽曰久居。茹,莽曰穀武。女祁,东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莽曰下忠。

明《宣府镇志》对汉时上有较详细记载:

“高帝五年(前202)分上谷郡地为涿郡,各置郡守,关南曰涿,北曰上谷。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分天下为十三部,郡属幽州部,更郡守为太守,其属县治以令,县曰沮阳、泉上、潘、军都、居庸、雊瞀、夷舆、宁、昌平、广寗、逐鹿、且居、茹、女祁、下落,又置阳原、祯陵、代、广昌,别属代郡云------王莽篡汉改上谷郡曰朔调,改太守曰大尹,及改上谷郡诸县名------光武建武十五年复名上谷郡,置守。” 

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始设部刺史,除近畿七郡外,分全国一百多个郡国为十三部,每部设一刺史,掌刺察部内官吏与强宗豪右,定为常制。十三刺史部中有十一部采用《禹贡》、《职方》里的州名为部名,称×州刺史部,故习惯上又称一部为一州。征和四年(前89),又设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举京师百官与近畿七郡。从此全国连同十三州部共有十四个监察吏治的部。司隶校尉至成帝绥和二年(7)改称司隶。

十四刺史部如下:司隶部、兖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凉州刺史部、朔方刺史部、交阯刺史部。其中上谷郡属幽州刺史部(包括九郡一国:察涿、勃海、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九郡,广阳一国)。

清康熙版《怀来县志》对汉时上谷也有较详细记载:

“前汉,幽州上谷郡且居、沮阳、潘、泉上四县地。《畿辅通志》:本燕上谷郡地,秦因之,汉置沮阳县为郡治(领县十五,沮阳、且居、潘、泉上属焉)。《辽史·地理志》:可汗州今怀来,本汉潘县。《水经注》:于延水东南迳鸡鸣山,又东迳且居县故城东南注湿水。按:于延水不为今阳河,其注湿水处在县西南,谓之合口,则县为汉之且居,明矣。据《水经注》:沮阳在涿鹿东北六十里。(旧志云在新保安者,误。)潘城在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旧志云在城内者,误。)则沮阳在今延庆西南,潘县在今保安东北,县之东北与延庆分界处当为沮阳地,西南与保安分界处则潘县地也,故依两志存之。又按汉上谷郡统县十五,以《水经注》印之,在郡境者十者有一,惟泉上不见于《水经》。据宣镇志谓泉上县在阪泉上。(在逐鹿城东,《括地志》云妫州有阪泉,一名黄帝泉。)其说亦近,是则泉上当在县境内之矾山堡地。附:新莽改沮阳曰沮阴,泉上曰塞泉,潘曰树。世祖兴,仍复旧名。

后汉仍为上谷郡治,(领县八,无且居、泉上。)案:后汉《郡国志》有沮阳、潘,而无且居。史言县名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泉上、且居意亦在并省之列,其地接壤潘、下洛,史不言并入之地。

宣府镇志》记载汉时上谷郡疆域如下:“汉上谷郡治沮阳,东至燕国界,西至云中郡界,南至涿郡、北至长城,广八百余里,轮五百余里。”

大事记:

西汉时作为抗击匈奴的前沿阵地,上谷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功臣名将都曾在上谷留下足迹:

周勃平定燕王卢绾叛乱(前196年),定上谷十二县。《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破绾军上兰,复击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

飞将军李广就曾任上谷郡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是以合战。”

车骑将军卫青公元前130年,上谷出兵,抗击匈奴。《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光五年(前130),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

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前119)。《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

西汉名将赵充国上谷,以拒匈奴。《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载:昭帝(前9474时,武都氏人反,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之,迁中郎将,将屯上谷,还为水衡都尉。击匈奴,获西祁王,擢为后将军,兼水衡如故。与大将军霍光定册尊立宣帝,封营平侯。本始中(73—70),为蒲类将军征匈奴,斩虏数百级,还为后将军、少府。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人为寇。亡者题除渠堂降汉言之,遣充国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注:缘边九郡:指汉代北边的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九郡。

东汉时期,上谷郡为汉王朝与匈奴、乌桓、鲜卑及反臣等交战的必征之地。清康熙版《怀来县志》记载多次北方少数民族在上谷郡地区的交战史:“光武皇帝建武二年(26),彭宠反,分兵徇上谷------明年宠遂拔上谷数县”;“建武十五年(39),大司马吴汉率扬武将军马成、捕虏 将军马武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人六万余口,置居庸、常山以东”;”建武二十一年(45),伏波将军马援将三千骑,行代郡、上谷障塞。”;“二十一年冬(45),匈奴寇上谷”;“二十一年(45),南匈奴入上谷,杀略钞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二十五年(49),南单于奉表诣阙,于是上谷、代诸郡民归于本土------”;“渔阳赤山、乌桓歆志贲数寇上谷,永元元年(89------破斩之”;“安帝永初三年(109),夏、渔阳乌桓与右北平胡寇代郡、上谷”;“元初五年(118),代郡鲜卑入寇------阳营兵屯上谷以备之。冬,鲜卑入上谷攻居庸关。”

东汉末年,公孙瓒尽有幽州之地(包括上谷郡)。清康熙版《怀来县志》载:“公孙瓒既破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瓒恃其材力,不恤百姓,所在侵暴。于是,代、上谷等郡,各杀瓒所置长史。”

)三国时上谷

三国时期,上谷郡属曹魏,又分幽、并两地,郡治曾移至居庸,大古城仍为沮阳县治所。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有关上谷郡的记载如下:“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余落,各称王。”;“黄初二年(魏文帝,221),比能出诸魏人在鲜卑者五百余家,还居代郡。明年,比能帅部落大人小于代郡乌丸修武卢等三千余骑,驱牛马七万余口交市,遣魏人千余家居上谷。”;“太和二年(228),豫遣译夏舍诣比能女婿郁筑鞬部舍为鞬所杀。其秋,豫将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郁筑鞬,大破之。还至马城,比能自将三万骑围豫七日。上谷太守阎志,柔之弟也,素为鲜卑所倍。志往解喻,即解围去。”

)西晋时上谷

西晋时上谷属幽州(治范阳涿县,统郡国七:范阳、燕、北平、上谷、广宁、代、辽西),上谷郡治迁回沮阳

晋太康年,分上谷郡置广宁郡,上谷郡统县二,户四千七十,归治沮阳县

宣府镇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分郡地,置广宁郡,以沮阳、居庸县属上谷。下落、涿鹿县属广宁,余为镇分属,其郡守皆加将军。怀帝永嘉五年(311),上广宁民以幽州刺史王浚谋逆,归并州刺史刘琨于守山,于是浚伐琨归其民。”

清康熙版《怀来县志》载:“晋,上谷郡沮阳、广宁郡下洛、潘三县地。《晋书·地理志》:广宁(今万全境)故属上谷,太康中置郡都尉,统县三:下洛、潘、涿鹿。”

五胡十六国时上谷

五胡十六国时期上谷郡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诸朝,上谷郡因战乱频仍,辖地范围几经变化,但郡治城却一直沿用。下辖平舒、居庸二县,户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九十三。

大事记:

“咸康四年(东晋成帝338),正月,燕王煌、赵王虎将兵击段辽。三月,煌引兵掠令支以北,赵将支雄长驱入蓟。段辽所署渔阳、上谷、代郡皆降,取四十余城。”

“晋永和六年(东晋穆帝350),燕主徙永宁、上谷二郡民于徐无,徙代郡民于凡城。”

“(太元)十二年(387),三月,上谷人王敏,杀太守封季戢,以郡叛燕,附刘显。七月,燕慕容麟讨王敏于上谷,斩之。”

“(太元)十四年(389),五月燕慕容德、慕容麟击贺讷,追奔至勿根山,讷穷迫请降,徙之上谷。”

帝王幸:

“(义熙)十一年(415),(魏帝拓跋嗣)幸上谷,问高年,访贤俊,复田租之半。”

帝王薨:

“(太元)二十一年(396),慕容垂伐魏,至参合,见往年战处积骸如山,设吊祭之礼。军中皆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还至上谷之沮阳而死。”

南北朝时上谷

南北朝时上谷,为北魏、东魏、北齐所有。拓跋魏皇始元年(396)北魏合上谷、广宁为东燕州;北齐天保九年(558),北齐改东燕州为北燕州。

《宣府镇志》载:“(晋太元)二十一年(后拓跋魏皇始元年396)魏王珪攻燕,上谷广宁二郡降魏,魏置大都督府令军戎。”

“宋,顺帝升明三年(魏太和元年477),魏合上谷、广宁为东燕州,置三刺史,×室一人,异姓二人,比古上中下士。改其县下落曰文德、阳原曰长宁余仍旧,各治以三令如州。后又一长宁东置安塞军,今顺圣东城,刘守光破晋王军于此。

“陈武帝永定二年(北齐天保九年558),齐改东燕州为北燕州,置长宁、永丰二郡(涿鹿西属长宁、东属永丰)。”

大事记:

“世祖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发司、幽州、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九年二月,罢塞围作。”

“孝昌二年(526),洛周南出钞略蓟州------景率众拒之,洛周引还上谷。”

帝王幸:

“太延三年(437),二月,(魏太武帝拓跋焘)行幸幽州,还幸上谷,遂至代。所过复田租之半。”

隋时上谷

隋文帝时废郡,北燕州更名为易州。隋炀帝称上谷郡。户三万八千七百,下领六县:易县、涞水县、遒县、遂城县、永乐县、飞狐县

《宣府镇志》载:“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名易州为上谷郡省北燕州,以诸县属涿郡,寻增置油云、阳寿、开阳三县附焉(三县今北路地)。”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第二章隋朝部分“地图1,隋代中国,609年”、“地图3613-616年,隋末的叛乱”、“地图4617年隋末叛乱”三图所示均有“上谷”地名,无易州地名。

帝王幸:

“炀帝大业九年(隋613),(隋炀帝)驾幸北边,以供给免上谷太守虞荷等官。”

唐时上谷

唐武德四年(621)改为易州。天宝元年(742)复改为上谷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易州。上谷郡之名从此走入历史。

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唐时其图(二)说(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明确记述:开元时为易州,天宝时为上谷郡。

“《宣府镇志》载:高祖武德元年改郡称州,太守称刺史。至七年高开道诛,遂改怀戎(怀来)复为北燕州,加号刺史持节。”

“太守贞观八年,复改北燕为妫州,其武州西没于突厥者,咸取之,属河北道,置节度经略使。”

三、上谷郡的兴衰进程

纵观上谷郡的发展过程,其经历了一个由盛及衰的过程:

始建时期:属战国燕一个郡;

鼎盛时期:秦、西汉初时期发展到鼎盛时期,秦全国三十六郡之一,西汉统县十五,可谓是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下降时期:汉武帝时,分天下为十三刺史部,上谷郡属幽州刺史部领八县;三国时期,上谷郡属曹魏,又分幽、并两地,郡治曾移至居庸西晋太康年间,分上谷郡置广宁郡,上谷郡统县二五胡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上谷郡因战事动荡不安,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诸朝,辖地范围几经变化下辖平舒、居庸二县

衰亡时期:北魏以降,上谷郡多次更名:北魏合上谷、广宁为东燕州;北齐天保九年(558),改东燕州为北燕州隋文帝时废郡,北燕州更名为易州隋炀帝称上谷郡唐武德四年(621)改为易州。天宝元年(742)复改为上谷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易州。上谷郡随之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以下六个不同时期的上谷郡疆域图来看,无论从行政级别还是疆域范围来看,上谷郡的确在走下坡路。

↓秦时上谷疆域。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西汉时上谷疆域。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东汉时上谷疆域。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三国魏时上谷疆域。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西晋时上谷疆域。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隋时上谷疆域。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四、上谷郡觅迹

上谷郡治自战国燕始置至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已近1300年。目前在河北怀来大古城村东北官厅水库东南岸边仅遗留城东墙、南墙几道残留,而北墙及西墙没入官厅水库。

我们在残垣之上和残垣之东发现了一些陶器残片,后来查阅资料得知:这些陶器残片早已经考古学家鉴定,属战国时期占绝大多数,其次属于秦汉时期,再往后则很少。从这方面也说明上谷郡历史之久远,其昌盛时期当属战国乃至秦汉,以后随着幽州日益崛起,上谷郡才逐渐走向衰亡。

↓怀来小南辛堡镇文保碑。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文保碑背面。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史载:燕造沮阳(今怀来大古城旧村),置为上谷郡郡治。历秦,上谷郡为秦制三十六郡之第十五郡。至汉、三国,沮阳均为上谷郡郡治,历时长达八百余载。汉飞将军李广,大将军霍去病曾任上谷郡太守。时序更替,岁月沧桑,虽古之陈迹几残,但我辈吊古之情犹存。前事不忘,以励后人,特立此碑并志之。小南辛堡镇于二零零八年促春题。”

↓风景秀丽的官厅水库。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古城东垣。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城堡残存陶片,经考古专家鉴定大多为战国、秦汉时陶器。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上谷郡觅迹——探寻怀来上谷郡遗址20210522

参考文献:

1. 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2.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萧艾:“河北懷来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战国时代燕国上谷郡郡治沮阳故城遗址寻踪”。

4. 史记》。

5. 《汉书》。

6. 宣府镇志》。

7. 怀来县志》。

8. 三国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