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岔道城—羊头山(桃山)—八达岭长城穿越——小张家口桃山段与东西红山段长城墙体相连20210605

标签:
岔道城羊头山北八楼小张家口桃山段长城南山路边垣 |
分类: 行摄长城之延庆 |
2021年6月5日,与萧老兄、挨拍的兔兄、票哥、客舟听雨兄、虫子等一行10人共同完成了延庆岔道城→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羊头山长城)→八达岭长城穿越。这段长城是延庆的一段支线长城,其南连昌镇八达岭、北接宣镇南山路。此次穿越距离为8千米,拜谒墙体长约3千米,城堡1座(岔道城)、敌台5座(延庆422、35号敌台、未编号残台遗址3座)、水关1座(王瓜峪水关)。
羊头山一词大有来头,故有必要先交待一下羊头山的情况。羊头山是八达岭东北约3千米处的一座山峰,也是附近最高山峰。早在明嘉靖版《隆庆志》中就有记载:“羊头山在州城南二十里,其山昂若羊头,故名。”故此段长城叫“羊头山长城”也不为过,因多册志书上均有羊头山的记录,笔者也将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简称羊头山长城。
本文看点:
1.
2.
3.
4.
5.
羊头山(桃山)支线长城走向示意图(红线部分)及本次穿越线路(蓝线部分),底图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穿越线路(红色部分)。
因延庆境内长城遗存数量众多且复杂,有必要先将其境内明长城大致脉络搞清楚。
延庆北连朔漠,南扼居庸,西控京师北大门,自古为兵空必争之地,境内明长城遗存在北京地区最为丰富,也最为复杂,其长度(总长179.2千米,占北京境内明长城近1/3)冠绝各区县。境内明长城主体分布情况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众所周知,长城自怀柔北京结后分两路:一路向西北,为外长城;一路向西南,为内长城。延庆界内长城(属昌镇)西接怀柔西水峪,东止怀来陈家堡长城,全长30.8千米,包括大庄科段(长7.5千米)和八达岭段(长23.3千米)。

延庆境内外长城属宣府东路长城,其东南起四海镇石窑村2.25千米的九眼楼(接怀柔箭扣北京结),西北自香营白河堡水库进入河北赤城界,全长59千米。
3.
宣镇南山路东起九眼楼,西止里炮村西,接怀来羊儿岭,全长59.4千米。
4.
主要支线墙分为以下几段,海子口南段、营城村南段、东西红山段、小张家口桃山(羊头山)段、西拨子至清水顶段等,全长30千米。
5.
石峡村北段、营城村南段、水口子村南段、三道沟西南段、白草洼西北段等。长度无考。
长城附属建筑,与长城主体、敌台一道共同构成了守备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拱卫着大明王朝京师和陵寝的安定。
二、延庆境内敌台分布情况
中国长城遗产网的敌台编号(共473座敌台)乍一看令人一头雾水、跳跃感极强、无序可言,可仔细分析,它们也是有章可循的。
1.
延庆敌台编号001-107,为内长城敌台。这107座敌台又分为三段:
第一段001-013号敌台:001号东接怀柔284号敌台(九渡河镇西水峪村西北2200米),至013号(大庄科镇东三岔村北1000米)止,敌台就此终止,但墙体向前又延伸少许,皆因距明陵九节之内,恐伤龙脉,忌讳修墙;
第二段014-088号敌台:014号(即川字一号台,)是在砖石墙体中断20多千米后,才出现在八达岭镇石佛寺村东南1120米处,其后延伸至水关长城、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古长城,至088号(八达岭镇石峡村西北435米)止;
第三段089-107号敌台:这19座敌台,不知何故与怀来陈家堡长城相依相随。至此内长城便延伸入河北境内。
2.
3.
4.
延庆境内长城除内长城、外长城、南山路长城之外,还存有大量支线长城及孤墙,其长度大约30千米。422-473号敌台皆标注在这段支线长城之上,具体主要分布有:
(1)海子口南段422-438号。西北墙体接南山路边垣,东南墙体消失在大北坨子山东南;
(2)营城村南439-440号。一段孤墙,不与任何主体长城相连;
(3)东西红山段441号。其东北墙体与南山路边垣相连,西南墙体消失在西红山村西南的山上;
(4)小张家口桃山(羊头山)段442号。北与南山路边垣257号敌台相连,南接内长城八达岭35号敌台;
(5)西拨子至清水顶段443-460号。北接南山路岔西连墩,南连内长城八达岭古长城段;
(6)石峡村北段461-466号。孤悬于内长城之外一段孤墙;
(7)营城村南2座孤台467-468号;
(8)水口子村南段469-470号。独悬于南山路之外(北)一段孤墙;
(9)三道沟西南段471-472号。独悬于南山路之外(北)、外长城之西一段孤墙;
(10)白草洼西北段473号。独悬于南山路之外(北)一段孤墙。
2021年6月5日穿越羊头山时,岔道城是起点,因时间关系未曾关注岔道城,甚是遗憾。为此第二天(6日),我独自专程驱车到岔道城补课,收获巨大。
岔道城坐落在八达岭关城西北1.5千米,是明居庸关(军都径)5道立体防御体系(自南向北南口、居庸关、上关城、八达岭、岔道城)中第一道防线。虽说岔道城是居庸关防线最外围阵地,但其在明朝九边十一镇区分,其当属宣镇南山路管辖。“岔道秋风”为明代延庆八景之一。
岔道城作为居庸关的整体防御体系中的节点,其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明王士翘在《固藩篱壮国威以保治安民疏》中有极为精辟的总结:“岔道其唇,居庸其齿焉”。另外王士翘在其《西关志》中对岔道城有如下描写:
“------愚窃谓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是岭,关山最高者,凭高以拒下,其险在我,失此不能守,是无关矣。逾岭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也------”
关于岔道一词的含义,《延庆州志》有如下记载:“岔道在州城南二十里,出居庸关东西路由是而分,故名”。
1.
2.
3.嘉靖二十六年(1547)巡按直隶监察御史王士翘提出修筑,《西关志》中记载王士翘《固藩篱壮国威以保治安民疏》全文如下:
“嘉靖二十六年六月日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臣王士翘谨题:为固藩篱壮国威以保治安民事。臣奉命巡视居庸等关。顷者躬同兵备副使艾希淳遍诣居庸关隘,阅视八达岭城,四望郊原,人烟稀少,惟见关门之外不逾半里内有地名岔道堡,系隶隆庆州,民居凑集,大约千有余家。路通宣、大,生意日盛,殷富颇多,足启戎心。往年虽建有土城而卑矮可途,倾圮过半:虽设有巡检而弓兵不过二十余名:虽协守以壮夫而往来不常,缓急莫倚。设使胡虏犯顺深入,将欲窥伺居庸,必先首及岔道,岔道之民以守则无城,以御则无兵,不望风以奔必骈首而戳;虏既据此则居民之居、食民之食,万一久为住牧之计以恣其垂延之欲,即居庸闭关以拒,而旷日持久,亦将坐受其困矣。臣愚以为,居庸密迩京师,实我国家门户之险,非他关可比:虏若敢造居庸,即门庭之寇,所当利御又非侵犯他境可方。是故居庸者京师之门户,岔道者居庸之藩萬,委岔道而不守是弃藩篱以资寇盗,非长策也。然欲守此非城不可、非兵不可。论者或曰修城之费财,又日兵食之不足,臣愚于此亦虑之审矣。臣观各处关隘城堡,俱用山石修砌,甚是坚固。岔道近在山麓,登山采石尤为便易。即以本堡戍守弓兵、壮夫并役其居民而取之,所谓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因彼旧城量加增补,计其工匠、木料之费不满百金,是其财之所惜者小,而生灵之所保者大也。臣又查得永宁县城相去岔道四十余里,往年因其近边,特于本城建立两卫,又於居庸关内隆庆卫所轮拨指挥一员,千、百户五员,统率军士二百五十名以备御永宁。夫永宁蕞尔之城,既有两卫官军八千余员名,又有参将、守备等官驻扎本城,何守不固,何战不克,而犹必藉于居庸区区数卒耶!所以然者,盖因先年黑峪有警,权调防守,其後年久遂以为常。夫永宁、岔道均之隆庆州赤子也,今若掣改备御永宁官军以备御岔道,亦均之保护隆庆州赤子也,岂可彼此异视乎?取彼无益之军,卫此有生之亦岂待加兵而后足乎?在岔道免茶毒之害,在居庸获藩篱之固,在京师有磐石泰山之安;财不甚费,兵不加增,一举而三利存焉,亦何为而不可哉!夫关门之外非臣巡历之处,而臣独有言,何也?传曰:唇亡则齿寒。岔道其唇,居庸其齿焉。臣本驽钝,待罪三关,唇齿之忧,诚不容已,犬马之念,其何敢忘。伏望皇上轸念首关重地,察臣愚衷,敕下兵部详议,转行顺天、宣府两处巡抚都御史,再加勘议。如杲卫民、固关事体两便,乞将隆庆卫原拨备御永宁官军尽数掣改专守岔道,仍听永宁参将节制;一面行委隆庆州佐贰官一员,协同备御、指挥等官督率弓兵、壮夫、居民,量给食米,同采山石。至于工食、木料,另行委官估计,或动支赃罚无碍银雨,随宜区处;所费不多,跨山修砌,刻期可完。如是而守民有固志,仓卒遇警,即收敛人畜,坚壁清野,虏无所掠,自将远遁,必不能闭口枵腹以睥睨居庸。居庸既固,此京师万世之利也。虽皇上天威至重,神武不杀,素有远虑,当无近忧,顾未雨撤桑之谋在圣贤尤所不废,而宗社生灵之福于此举亦未必无小补也。”
4.嘉靖三十年(1561)修筑新城,墙体包砖。据万历三十一年秘阁本《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
“岔道城故无城,本延庆州一聚落耳,嘉靖三十年以警报频仍,议者不得已为护关缩守之计,始筑而城之,随甃以砖。添设守备一员统领之,分属南山参将,经其与南山共联一边也。蓟昌有事军门恒于此移驻马。城周二里一百一十丈八尺,高三丈。东至道字三十九号营城三里,西至榆林驿堡二十五里,南至八达岭三里,北至延庆州城二十里。本城地虽平坦,逼临山险,楼墉俱砖石甃砌,足以为居庸外藩。但地多沙石,关墙每为山水冲坏,筑堤改流势不容已。且路当孔道,应付甚繁,守备所领见在官军三百三十九员名,马骡二十三匹头。犹往往,调及柳沟夫马夫,柳沟军马原备战守,何堪应付议者仍欲添马骡,以省柳沟军马疲累之苦,亦一策也。”
岔道城呈不规则多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设,北部城墙建在半山腰上。城堡东西长510米,南北宽120-180米,面积8.3万平方米。设东西两门,两门门洞之上均有万历三年(1575)题款的匾额,东门上书“岔东雄关”、西门上书“岔西雄关”。西门建有瓮城,西门外500米左右即为南山路边垣,此外,城堡南北山上均建有镇城墩台。



岔道城西门立有北京市文保碑记载如下:
“岔道城位于八达岭岔道村,地处关沟古道的北侧入口,为居庸关之门户,八达岭之藩篱。又名‘三叉口’,明初称‘永安甸’。历史上岔道有二路:一自怀来卫、保安州,历榆河、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冶,为北路,路由此分,故名‘岔道’。城修筑于明成化九年(1473),明嘉靖三十年(1551)、隆庆五年(1571)补修并将城墙包砖,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隶属宣府南山路。明清两有永乐、宣德、康熙、光绪、慈禧太后等在些驻跸。城平面类似舟形,周长1300米,城墙高8.5米,山石条、城砖包砌而成。城内有城隍庙、关帝庙等多处遗迹。”
下图为岔道城与南山路边垣、附近镇城墩台位置示意图,黄线部分为岔道城轮廓,绿线为南山路边垣,蓝线为城堡瓮城(图片来源两步路记载线路)。
↓

↓



















四、羊头山(桃山)段支墙
此段墙体为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此观点见《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一书),因此长城要经过羊头山,而被墙友称为羊头山长城。此段长城为南北走向,南接八达岭35号敌台,北连南山路边垣257号敌台,曲折行于岔道城东侧山脊之上。将南山路边垣与内长城八达岭连为一体。
↓
↓
“嘉靖二十二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
另据史料记载:
“红门东西建墩十四座,红门西五墩:名将台墩、大红门墩、小红门墩、小张家口墩、川口墩;红门东九墩;名虎皮墩、东二墩、东三墩、东四墩、东五墩、东六墩、桅竿山墩、桃木冲墩、老虎窑墩。墩墙相连,四海冶有警,举炮火顷刻可达居庸。”
按照《隆庆志》的记载所言“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与中国长城遗产网标注的线路大相径庭,这肯定是修于不同年代的两条防线,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先从实地勘察入手分析。
↓

↓
↓

↓



↓



↓
↓

↓


↓



延庆县442号敌台。编码:110229352101170442;建筑尺寸:南北5米,东西5米 高2.1米;其他名称:石96;地点:八达岭镇滚天沟缆车售票处东800米;坐标:东经116°1′,北纬40°21′,高程:863米;建筑形式:台基基本保留坍塌,毛石干砌,上层建筑全无,上有杂草丛生。
延庆县35号敌台。编码:110229352101170035;建筑尺寸:南北7.8米,东西10.8米,高5.2米,台基为石条砌而成;其他名称:楼73;地点:八达岭镇八达岭熊乐园北710米;坐标:东经116°0′,北纬40°21′,高程:876米;建筑形式:基座为条石结构,东西开门,北侧6窗6个射孔,南侧同北侧,东侧一门两窗,全部封堵,西侧同东侧,二层建筑,北侧为5个望孔9个射击孔,南北相同,西侧4个望孔7个射孔,东西相同。内卷高2.3米到2.7米,卷宽93厘米。窗宽73厘米,窗高1.1米。
↓


下面让我们再次讨论上文提到的那些疑问:羊头山及其东延部分、南山路边垣、八达岭长城的建筑年代如何?
↓
关城于弘治十七年(1504)规划创建,逾年告成,八达岭边墙建于正德十年(1515),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1569-1573)改建空心敌台。
↓
2.
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此后三十五年(1556)、三十七年(1558)、三十八年(1559)又陆续在增修并在墩台间修建大墙及虎尾短墙。
明嘉靖版《隆庆志》记载如下:“嘉靖二十二年巡抚都御史王仪奏
《宣府镇志》载:“三十五年兵部侍郎江东疏请修南山联墩,从之。”
《宣府镇志》载:“三十七年兵部尚书杨博请增筑各路墩台从之。------疏曰,臣惟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自怀来合河口起至四海冶南横岭至,东西一百四十三里,内与京师陵寝公有一山之隔,中间大小红门、张家等口,虽有墙堑,低矮疏薄,不堪拒守。即如二十九年火石岭之变、三十四年唐儿庵之变,是其明验先年守臣建议设立联墩似为得策,但联墩空内宽者三十丈,多者四五十丈,必须摆守之军人人能用火器,方保无虞。但有一二庸懦参乎其间,至虏突入,为害甚重。惩前虑后,终非万全之计。臣近日亲诣阅视,各墩空内已有虎尾短墙,若使推广其制,筑为大墙,则一劳永逸,为利不浅------”
《明实录》载:“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癸亥,总督、尚书杨博条上经略宣大八事:一、宣府、怀、隆、永宁南山一带,西自合河口、东至横岭止,计长一百四十三里。修筑大墙已完三百余丈,未完者宜责令摆边军士分工修筑。”
从上面史料来判断,嘉靖二十二年与三十七年修筑的南山路边垣是两道墙不同的墙体,究其原因是嘉靖三十七年所言墙体没有通过羊头山,而二十二年墙体明确说明“西至羊头山”。是否还应有一段墙体存在?
3.
上文已经提及延庆境内有若干段支线长城,其中还有一段重要支墙存在,就是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东北不远处的东西红山段长城。这两段长城在广大墙友中更是小众,也少有人提及。
↓
上文客舟听雨及虫子发现向东延伸的墙体,虽说中国长城遗产网没有标注,但在《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一书中有研究发现。其书内容如下:
“有一种推断。据小张家口村民讲,西红山村西南的山西侧(属小张家口村域)原有一段石边,后因修建水库拆毁。东西红山段长城消失点距水库约2.5千米。小张家口桃山段中间确有一段分支向东行进几十米,而后消失,这处消失点地处平缓的山脊之上,也不是在山险处停止的,看方向和走势确实是通向水库方向,而且断点距水库约2千米。从残迹上分析确有同东西红山支线相连的这种迹象,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水库两侧山体上无实物证据。如果能够证实此地确实存在长城,那么它将填补该地区没有内长城守护所造成的缺口,也将从侧面证明八达岭段长城川字一号台至大庄科段长城止点之,约19千米的山体上未修建内长城的为了保护明陵风水这一说法。”
笔者仔细研讨《北京延庆明代长城研究》一书,书中所讲向东延伸的墙体与实际勘察的东延墙体确有不谋而合,再与中国长城遗产网相比较,笔者非常赞同这一结论:
小张家口桃山段支线长城(羊头山段长城)东延墙体应当指向东北方向的东西红山段长城,并且二者是相连的。这样就与嘉靖二十二年(1543)修筑的“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的西段相吻合了。
笔者随后又对照地图查看嘉靖二十二年王仪奏疏提及的“红门”位于柳沟城西侧,即中国长城遗产网标注的南山路边垣与东西红山段长城的交汇点附近,也可印证“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的西段即为“东西红山段长城”与“小张家口桃山段长城”是一体的,是嘉靖二十二年建筑的那道墙。
那么,此处为何有两道墙体呢,这也不难理解,就是为了更好地拱卫明皇陵寝。这两道墙正对着就是大庄科至川字一号台之间长达20千米未修墙体的巨大缺口,这里正是王仪奏疏所讲的“九节之外”无伤龙脉之处。修两道墙体不为过。
↓
笔者认为羊头山北端墙体是连接南山路边垣的,其修筑年代要晚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5.
羊头山南段墙体有保存较好,尤其是嘉靖二十二年那段墙体以南基本上与八达岭北八楼墙体结构相似,故此推测这段墙体应与八达岭墙体建于同期,只是当年杨四畏墙体包砖、修筑空心敌台时这段没有修缮而已。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