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越千年时空的审美对话:徐志摩《再别康桥》与李白《送友人》之比较

(2013-04-30 16:28:55)
标签:

徐志摩

李白

文化

分类: 徐志摩与中国传统文化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脍炙人口,在清新流畅、飘逸柔美的现代美感中蕴含着诸多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美质。如“那河畔的金柳”中的“柳”之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中在离别时寄予眷念与挽留之意的象征;又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的“寻梦”意境,正与古老诗经中那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委婉叙述中对一位“在水中央”的“伊人”的寻访意境类似,“漫溯”与“溯洄”正是一个意味;再如“满载一船星辉”,也是唐诗宋词中多次出现的意象,与宋朝张孝祥的“满载一船明月”极为相似,应为化用。近日偶尔读到李白的《送友人》一首:“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惊讶地发现,这首诗与《再别康桥》的意境竟是那么神似,也许是聪慧的徐志摩对这首诗有所借鉴吧。
   《送友人》是一首五言律诗,《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体裁形式截然不同,且诗中离别的对象也不同,李白是送别友人,徐志摩是作别康桥,但同样的都是抒发人类千古相同的感情:离情别意。两首诗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云”的意象;都写到了清澈的流水;都是落日下的背景;都是在明丽的自然景色中的作别,连作别时的动作都是一样:“挥手”;都没有直接道破内心的感触,而是通过外在的自然意象来映衬离别时的深意;都是在想象飞扬中境界壮阔,情景交融,具有极大的内涵与艺术感染力,是古今离别诗中交相辉映的名篇。两首诗的整体风格都呈现着清新飘逸,但在大致相近的风貌下掩映的却是不尽相同的韵致。同样是在飘逸中自由地挥洒,李白,是在用明快的节奏抒发对友人的真挚,徐志摩,则是在轻柔的音韵中婉转地表达对康桥的眷恋。徐诗中的情绪似悄悄别离时呜咽的洞箫,缠绵蕴藉;李诗中的情绪则是临别挥手时萧萧的马鸣,恰似“白马啸西风”,在豪纵中夹杂着畅快淋漓的悲怆。两首诗中所写到的自然景色也呈现着不同的色彩,《再别康桥》中那天边悠悠的云彩、纷披着霞光的垂柳、水底柔柔招摇的青荇、斑斓依依的星辉、沉默噤声的夏虫,呈现出一副淡雅清丽的自然美图。而在李白的笔下,清翠的山峦、火红的落日、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再加上萧萧的马鸣,展现的是一副有声有色的壮丽的自然画卷。对于离情的映衬,李诗中是通过“萧萧班马鸣”的静中有动的渲染,徐诗却是通过“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来作以静写静的处理。
    诗歌是自由的感情在无限时空中转化而成的审美形式。具体参看这两首诗,虽则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一种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是两位诗人熟谙各自时代的艺术形式的特征后高超娴熟运用的产物。李白诗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自然贴切而又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审美规范。而《再别康桥》则是现代格律诗中的典范之作,深具新月派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的三美标准。在韵律优美中错落有致,体现了现代诗歌活泼流畅的独特神韵。两位诗人都自觉地遵守了各自文体的规则,正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体现了不同时代里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后所创造的艺术之美。这也启示我们:在文学创作中,不管是哪一种文体写作,只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都是美的。
    相比于古代“尺幅千里”的短小律诗,现代新诗似乎少了一种浓缩与精炼,它的明白畅晓往往会阻挠读者对诗歌意境的深度挖掘,但它的自由形式与活泼流畅,提供给了创作者更多的铺展衍化的空间,能够展现更丰富细腻的心理感应与情感诉求。具体比较这两首诗,可以发现,对比李白的“挥手自兹去”,徐诗中的“挥一挥衣袖”显得更潇洒随意。通过“挥一挥衣袖”与“轻轻的招手”的随意动作,淡化了离别之中的刻意宣泄,少了那种“萧萧班马鸣”的以静显动的渲染时的内在辛酸与故作豪情,流泻出一份浑融淡雅的超脱韵致。而且“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无形中使诗歌多了一份生动的灵气,使全诗具有了一种现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觉醒下追求自由与美的淡淡的象征意蕴,从而使古老的离别主题在其中获得了崭新的时代品格。这,与其说是徐志摩对李白的超越之处,不如说是新诗这种文体对旧诗文体的超越之处,说明新诗确实比旧诗更能自由地挥洒诗人的性情。曾有网络好事者在网上公开征求《再别康桥》的七律版,结果,征求到的被认为是最好的改写作如下:
    挥袖别西云,日照河柳金。康河波更柔,甘愿为青荇。
    泉若七彩绫,浮梦惹榆阴。放歌载星辉,但恐惊别情。
    ------虽然也颇为贴切,但毫无新意,不过是一首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旧体诗词杰作里的平庸之作,哪里还能如新诗绝唱《再别康桥》般展现那份抒泻心灵深处的自由情感时的曼妙空灵。这充分印证了一点: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对旧体文言文的革新,那么徐志摩再有才情,面对旧体诗词已经用滥的意象与固定僵化格式的双重压迫,恐怕也无法写出新意;反过来,李白天才再高,总不能逾越五言律诗格式的规范去尽情地自由展现。
    纵情于山水间的浪漫,浸润了他们共同的清新飘逸,也赋予了他们同样流传千古的锦绣诗篇。------徐志摩与李白,这两位深具浪漫气质的天才诗人,站在历史的两端,以心灵为纸,以山水为文章,以“游子意”为脉络,共同导演了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审美对话。他们不约而同地用雄奇瑰丽的想象,照亮了那古今离别时多情的山水,也照亮了我此刻对比阅读时喜悦的审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