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7-10-10 19:19)
分类: 月夜缀韵
月光下心灵醒着
而大地沉睡
惟有腴满的月亮
从云的乳房汲取奶水

树林沉默
没有语言
只是颤悠悠的虫吟
天空的露水滋润了她
她偃卧在绵绵的泥土上
舒展着垂柳和花瓣 

时空中绵延着
一种妩媚的吟唱
那是弹着二弦的月娘
行吟在树梢
去天堂度假

标签:

徐志摩

李白

文化

分类: 徐志摩与中国传统文化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脍炙人口,在清新流畅、飘逸柔美的现代美感中蕴含着诸多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美质。如“那河畔的金柳”中的“柳”之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学中在离别时寄予眷念与挽留之意的象征;又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中的“寻梦”意境,正与古老诗经中那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委婉叙述中对一位“在水中央”的“伊人”的寻访意境类似,“漫溯”与“溯洄”正是一个意味;再如“满载一船星辉”,也是唐诗宋词中多次出现的意象,与宋朝张孝祥的“满载一船明月”极为相似,应为化用。近日偶尔读到李白的《送友人》一首:“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惊讶地发现,这首诗与《再别康桥》的意境竟是那么神似,也许是聪慧的徐志摩对这首诗有所借鉴吧。
   《送友人》是一首五言律诗,《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体裁形式截然不同,且诗中离别的对象也不同,李白是送别友人,徐志摩是作别康桥,但同样的都是抒发人类千古相同的感情:离情别意。两首诗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云”的意象;都写到了清澈的流水;都是落日下的背景;都是在
标签:

徐志摩

情感

文化

再别康桥

分类: 徐志摩与中国传统文化
                                             前记
 
 阅读《再别康桥》一诗,如果只是停留在亮丽音色的欣赏,以及那份离别时淡淡的感伤,还只是领略了皮毛,它更应该从心灵上进行悟证。当然,心灵的悟证不是凭空而悟,还是要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只有进行了充分的细读,才有可能在诗里行间领略意象隐喻下作者隐秘的内心世界,从而结合作者生平的际遇与襟怀,领悟由此派生的象征意义。我喜欢读这首诗,也曾以《清丽淡远、神韵天然》一文对它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解读,但总觉得这首诗的内涵尚有一些惝恍难求的地方,它为逻辑的辨析所不能充分触摸,而需要进行心灵的悟证。下面,我不妨拙笔再试,写下一些意犹未尽的余意。              &nb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