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
(2021-03-21 06:02:12)分类: 文存 |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夭亡,很快就在村边偏僻处挖个坑埋掉。未成年人死亡,丧事也从简。已婚中年妇女死亡,必须等娘家人来看后才装棺。父母亲病危时,子女亲属要日夜轮流守护在其床榻旁,外出的子女也要设法通知回来,尽量满足老人最后的心愿。老人咽气,家人马上在其口中放入几粒米、几片茶叶,表示死后在阴间也和活着的人一样有吃有喝。入殓前,要为死者洗身,穿寿衣,整容。然后用麻皮拴好死者双脚,盖上被单,在将遗体装入棺材前,要在遗体中上方打碎一只陶罐。入殓后,在堂屋中间支两条高脚木凳把棺材停放在上面。灵柩前设一张供桌,上点长明灯(现多改为电灯),烧香,供烟、茶、酒和果品等物。桌前再放一条窄草垫,供吊唁人下跪磕头时用。棺材两旁顺墙壁放两排草垫,供守灵人用。灵堂设立后,儿女要日夜守灵,不得随意离开。
人死后马上通知相距较远的主要亲属。四邻听到哭声,纷纷到死者家中慰问,积极帮助料理后事。住得较远的其他亲戚朋友闻讯后,要尽快赶到死者家中吊唁,否则,被视为无情寡义,不讲道德礼貌。吊唁时,要跪在灵柩前磕3个头。凡有人来吊唁时,死者的子女、配偶要下跪,以表示感谢。主要亲戚中的妇女在吊唁时要放声痛哭一场,边哭边诉说死者的恩德情义,养育子女的艰辛,表达自己对死者的怀念、哀悼之情。由事主给死者的同、晚辈亲属逐一发长条白孝布,缠绕在头上,称“戴孝”。孝布,一般买来现成的白布,按五六寸宽,撕开为一条,需用多少就撕多少条。
文革大破“四旧”后,传统的丧葬礼俗也被破除,那些年人死后,大都草草掩埋,仅垒土为坟。改革开放后,一整套旧式丧葬礼俗又恢复,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深感农村一些愚昧落后浪费的丧葬礼俗必须改革,全面实行火化,加强墓地管理,势在必行。这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也是思想观念更新的一次革命,需下大力气抓好。(杨镇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