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年底的时候洋河在塑化剂事件中一只公告:考虑回购股份。刹那间最好的维护股东利益的方法好像就要在一直被诟病的A股市场诞生了。但后续迟迟没有了声音,各种指责也接连不断,比如没有细则啊,就是个口号啊,就仿佛年初我们上报工作计划一样:本年度,个人希望账户净值翻倍。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牛逼,但和实际相比,很无聊。
终于,在昨夜,这个口号有了进一步的兑现,它再度公告了,用不超过10个亿现金,不高于70,不长于12个月内,考虑回购1%+的股票了,但环顾今天的股价,羸弱,诚然今天市场暴跌。但这个表现依然可以定义为半死不活。这是为何?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但凡2种公告一般都是比较让人心动的,一个是股东增持,大部分是大股东,我更喜欢看到小非们增持,但似乎这永远是个梦想(坏笑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另一个就是这种回购了,虽然它是第一例。而且公告的格式大部分都是相似的:鉴于公司控股股东/公司认为股价低估,不能反映自身价值,因此于xx日期xx区间增持xx,并后续不超过增持x%。可市场并不是每次都买账,各种质疑也有理有据:你到底增持多少,你就说了个梦,却不一定全部兑现,再碰上你要增发啥的,更像是护航。其实反过来思考,这种质疑或对或错,我们很难分辨,但无疑更让人质疑的是诚意,而非手段,如果这种增持和回购都是要约的,似乎至少从态度上,无法让人质疑。
资本市场其本质是资本配置,根本在于实业,而太多的投机和炒作伤了很多人的心,也让我们的市场备受指责。如果我们的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能回到实业生意的本质,或许救不了整个市场,但可以救的了自己的公司。一个好的价格,你认为合适的价格,你就会买你要的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股票、房子、服装or其他各类资产。想起不久前嘉士伯收购重啤,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写的很清楚,20元,要约多少,在什么时间内,你愿意卖,我都要,只要不超过限额,先卖的我先要,我不管你卖的的1元买的,还是60元被套的,因为我认为20元,我嘉士伯就要买重啤的那么多股份来控股,我做的是生意,不是价差,不是资本运作,不是新闻。也许后面重啤股价能到10块,但此时此地,我就觉得20是我的需求,是它的价值所在。干净利落脆,买卖两清,无质疑,无阴谋,就如同自由市场喊价。
我们的上市公司或大股东既然认为你的股票被低估,不如来要约吧,别藏着掖着,说个最高价,说个最长时间,说个买入比例,最后买入那么100股做个show。你如果敢要约,相信你会更得到投资者的认同,回到投资的本质吧,如果大股东啥的都开始短炒股价了,你还能在股东会上大言不惭的喊着:资本市场太肤浅、太急躁、不理解我们实业的战略规划!啥事从自身做起,必然会得到真正的认可。
洋河有没有投资价值我不知道,以后的股价是多少,我也不知道,但既然洋河已经当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不如吃的痛快点,吃的更干脆点。来个要约吧,给其他公司的增持和回购做个榜样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08EN00SIGG.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