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提起早教,幼教课(3岁以下,包括图书馆的story time, Gybmoree/Little
gym里的各种运动/音乐课,还有社区park district/recreation的各种小朋友的活动可)。
优点:免费。
一般来说,离家比较近(因为是各个村镇自己的图书馆)。
参加的小朋友都是家住附近的,可以熟悉了之后约成平时的玩伴(play date)。
缺点:选择少,时间固定。一般来说,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是适合某个年龄段的小朋友的。
因为是公立设施,活动周期之间经常有停课1,2星期,暑假时期因为要为学龄小朋友开设额外活动,幼教活动会比平时少。
优点:除了主要节假日,不间断。
客服好(肯定的啦,顾客为重),一般报名之前都可以试听。缺课之类的可以补。
活动内容和时间段的选择多。
缺点:价格在所有选择里最高
可能离家距离比较远
除网站之外,一般家庭住宅也会定期(一般一季一期)受到邮寄的活动详情和指引。
优点:活动以及课程选择,时间选择,非常丰富。
价格适中(一般比纯商业的便宜30-50%)。
离家距离近(村镇的设施)
一般来说既有家长陪同参加的课程,也有小朋友独立参加的课程,这两种课的教室和老师经常有交集,为小朋友从家长陪上到独自上课提供了最平稳的过渡。
缺点:寒假暑假期间可能有2-4星期的停课。
名额有限,某些热门可能要尽早报名。
没有试听,缺课不补。
主要包括:
除了开放给小朋友用的器具,不乱动老师的东西,不乱翻教师里的柜子篮子等;
在需要听老师或者其他人说话/唱歌的时候,不随便大声说话,不见叫;
该坐下的时候,不乱爬/走/跑,特别不能遮挡其他人的视线。
除非是专门的喝水/小食时间,否则不在上课时吃喝。
因为亲子课的老师的任务是带领课堂活动,而且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小朋友的年龄也比较小,在有家长陪同上课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会对违反规则的小朋友做出特别针对性的措施,这不代表老师默认违反规则的行为,而是老师默认引导小朋友遵守课堂规则是家长的责任(除非课程本身是一准备小朋友上幼儿园为目的,要求家长尽量少参与,主要培养小朋友听从老师的要求)。
所以在这方面家长的责任应该包括:在课前向小朋友解释课堂规则。在上课规程中如果小朋友违反规则,家长先提醒,如果小朋友继续违反而且影响课堂,带离教室。课后和小朋友一起总结对课堂规则的遵守情况。
我见过不少家长认为在课上,所有的引导和教育责任就都在老师身上了。自己抱着手坐得远远的,即使自己小朋友去乱翻老师东西,乱跑动档了其他小朋友,依旧不管。直到违反规则得很厉害了,由老师告诉家长需要家长配合,或者其他家长要劝说了,才去提醒自己小朋友。一般在这个时候,因为小朋友违反规则的时间过长,小朋友已经默认这些规则是可以违反的了,再遇到家长阻止会反抗性很强。很多情况下因为年龄小没有足够的自控,已经平静不下来了。最后要被老师要求/家长强行带离教室。虽然这样也对小朋友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整个上课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负面的经历了。
所以课前的解释,课程中的即时提醒,有助于帮小朋友在平静的心境下理解和接受课堂规则,并遵守。使上课的过程成为一个积极正面的学习经历。
如果家长对任何方面的规则不确定,可以问问老师。
相比遵守课堂规则,这点是强硬不出来的。只能引导加等待。家长最合适的引导,就是做合适的榜样。特别是在音乐舞蹈游戏课中,适当的以学生的角度来参与课堂活动。
比如说,跟着音乐跳舞,那家长也可以适当的扭扭(当然别太过分了,不用当全场焦点当领舞的哈),跟着音乐拍手之类的,家长都可以适当参与。
除此之外,主要靠小朋友自己主动和家长的耐心等待了。即使是鼓励小朋友参与互动,也最多用问句表示,比如“要不要...?"。而且问一遍就好。不愿意就不要强求。千万不要当众强迫小朋友去做不想做的互动。不要威逼利诱,更不要冷嘲热讽,不要拿别的小朋友和自己小朋友做比较。这些强迫只能让小朋友觉得压力更大,更紧张。
如果小朋友有疑惑,紧张情绪,需要家长帮着缓解疏通的,留着课后在轻松的环境下聊聊,对小朋友压力比较小。
小朋友如果不愿意与老师互动,有可能有很多原因,
比如:
1.
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展到(他们自己觉得)可以交流的程度;
2.
在观察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怎么互动,自己默默学习;
3.
对老师或者环境不熟悉,在热身过程中;
4.
对活动的内容不感兴趣(主题不感兴趣,难度太大/太小)
因为各种可能的因素,而小朋友又不一定能/愿意告诉家长,所以家长在确保上课的环境和老师都很友好的情况下,最好就是耐心等待。
我们家自己的例子。大壮在两岁之前去各种课,基本上都是静静地看,很认真,但是从来没有什么互动,唱歌跳舞不跟着做,讲故事回答问题也没任何回应。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喜不喜欢上课。看起来不讨厌,但是又没啥特喜欢的表现。他那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也还是在单音的阶段。老师也习惯了。2岁生日一过,语言表达在一个月之内从单音突飞猛进到说句子。然后上课也同时突然跟老师互动了,唱歌跳舞回答问题,把老师都狠惊喜了一把。再后来几个月内,就明显地特喜欢上课,喜欢老师注意他,跟他互动了,啥都特积极。
这个家长基本上是最不需要掺乎的,特别是针对自己的小朋友是不是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以及跟哪个小朋友一起玩,
最好让小朋友自己做主做决定。
家长可以做的,是轻松随意地和老师,和其他家长聊聊天,一是给小朋友做个榜样,而是说不定自己也能交个新朋友呢。
当然,如果小朋友违反了最基本的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原则,比如行为暴力(推,打,咬,抢等),语言不当(不礼貌语言,尖叫等),不排队,长时间霸占玩具等,家长有责任及时提醒以及阻止小朋友的不当行为。
有家长强烈反对的,认为3岁一下小朋友没必要去上课(特别是花钱)去学家长可以自己家里教的内容,小小年纪上课是剥夺了童年玩耍的机会。
有家长生怕自己小朋友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尽所有努力让小朋友去上最贵的,教的内容最深最多的。坚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还有更多的家长,是觉得上课应该多少对小朋友有好处,但是具体应该挑什么课,怎么挑,根据什么挑,还有家长陪小朋友去上课的时候怎么陪(彻底旁观?热情互动?积极鼓励?),都拿不准。
在聊怎么选课怎么陪上课之前,
先谈谈早教幼教课的目的。
带3岁以下的小朋友上各种由老师教的课(大多数是家长陪同),
不是为了学认字数数诗词舞蹈画画运动,这些都是中介,
小小朋友上早教课,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
学上学。
包括:
听懂和遵守老师的要求;
熟悉如何老师交流和互动;
和其他小朋友互动。
成功的早教课经历,不是认了多少字会唱什么歌会跳什么舞(当然这些都是好的),
而是不单上课会遵守规矩,
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活动内容上去,
而且真心的从中获取乐趣,喜欢去上课。
这才是最成功的早教,因为这个经历为小朋友以后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做了最有积极效果的准备。
让小朋友学会上学,喜欢上学。
好了,接下来谈谈选课和上课。
虽然美国各州市村镇都有不同,但是大多数地方都有三类幼教活动:
1)图书馆免费的story
time。一般按小朋友年龄分段,有需要事先register的,也有直接哪天想去就去的。这个绝对推荐,是小朋友最初接触“上课”这个概念的最方便的方式。
2)完全商业性质的,比如Gymboree, Little Gym, Flip
Star这类的。一般都有音乐,运动,手工等课。
3)半公立半商业性质的,由各村镇的park district/park
recreation机构提供的。这个机构每个地方的名称会有不同,一般就是负责建设和维护村镇里各parks设施的。所以网上搜索村镇名+parks,一般就能找到这个机构的网站。
聊完选课,开始讲陪上课。
陪上课一般有两个极端:
一端是家长完全置身之外,另一端是家长情绪热情高涨盖过了老师和其它小朋友。
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应该在这两端之间找个平衡点,
但是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呢?
应该是“因人而异”。
至于怎么“因人”,要具体看上课的目的,和小朋友的性格特点和习惯。
上课目的:
1)基本课堂规则
2)听老师讲,与老师交流
3)与小朋友交流
在小朋友3-18/22岁的十几年学校生活中,会上学,比任何学科科目都重要,也是帮小朋友准备上学的最重要的一步。但是这个能力,往往被认字数数等各种更具体,更容易量化,更容易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代替。以为小朋友懂得某些个知识点了,就是准备好上学了。在这种认识下,早教/幼教的重点自然也是这些各种知识点。
其实当认识到早教的主要目的是帮小朋友学上学,家长无论在陪小朋友选课还是上课的过程中,都能对课程/环境/老师做出更好的选择。也能更好地陪小朋友从早教的经历中获取最宝贵的能力:学上学,喜欢上学,在上学中学习。
前一篇:冰箱里的一杯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