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出租车暴雨中涨价与“子贡赎奴”
(2012-07-27 22:29:05)
大暴雨之中的出租车是否可以涨价这个问题,有从自由市场角度,有从道德角度,角度一多,自然众说纷纭。多个角度是必要的,是必然的,但却需要在乘客、司机、已经拦到车的人、焦急等车的人之间,不断转化视角,不可偏执一端,方可得到最为公允的结论。
从乘客角度。那些高价坐车的人一方面接受了司机的涨价后心里不痛快,发微博抱怨,但他们仍然从这桩交易中受益。自愿但仍有抱怨,这是每一桩交易中的正常现象,卖家想更多,买家想更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双方是否从交易中受益,不能光看他们是否抱怨,而是看他们实际中是否自愿。如果不受益,仍然自愿,那就是在自虐。毕竟,选择400块搭车回家而不是在机场蹲守一夜,是一个关于舒适度的选择,而非一个人身安全的紧急避险,所以,以“这是一个司机对乘客的强制”来做前提,其后续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司机之所以能要高价,是因为那些愿意出更多的钱“扬长而去”的人,如果就此造成了道德困局,事后抱怨的他们也是始作俑者。实际上乘客的诉求,通常仅是一个舒适度问题,愿意付钱的人对于不愿意付钱的人,并不存在任何愧疚。如果以此认为这是不公平的,那么我们的价值观就要退到大锅饭时代,而历史也告诉我们,企图建立起道德乌托邦的努力,只会在人间造成灾难。
从出租车司机角度。首先,一般情况下,他们无权选择客人,拉活有好就有差,不能好活就拉,不好就拒载。这是因为出租车的价格是按平均情况制定的,涵盖了去很堵的区域的情况。这种交通行业的公共性,是在发放牌照时,在制定价格时就已经考虑在内。
这个思路让现在争论的问题显化出来,即:从发牌、制定价格时预设的公共性义务角度看,是否包含了类似7.21特大暴雨这种极端的情况?显然,冒车损、人身损害去拉活,显然不在事先协定的公共服务的范围之内。而且,由于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之间的权利义务设定,这个防灾救灾的潜在风险,这种公共性不是政府在承担,也不是出租车公司在承担,而是司机承担。正如一位司机说:“我冒不起险,一旦出了事故,所有的花销都得我自己出。”即使不考虑车毁人亡的极端情况,在7.21这种极端情况下,每一次拉活潜在的损害风险很高。这个风险谁在承担?司机。谁该因之而付费?雇车的人。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批评司机的人,实质上是以道德名义,无限扩展出租车的公共意义,最终让别人承担风险,自己受益——年薪五万的人为年薪50万的人的舒适承担风险。这,是不道德的。即使政府补贴,实质就是坐公交的人补贴坐出租的人,也是不道德的。
不过,即使如此,出租车仍然没有涨价的权利。制定出来的规则有严肃性,代表承诺,即使规则该修正,但修正之前只能遵循。不遵守规则、轻然诺也是不道德的。但规矩无非天理、人情的总结和固化,好的社会治理机制该不断把情理变为规矩。
其实,这类抱怨实际上并不存在道德两难,无非是舒适和价格的问题,用钱、市场的方法可以使问题从道德纠结中脱身。市场的关键在于设定责权,厘清风险的责权并定价,就可以解决这种投机性行为。有两种定价方式:一种是赋予出租车防灾减灾的义务,义务和权益必须对等,再把对应的权益平均化到日常车资,这会导致平时车资价格上涨。但在这种不灵活的、无选择性的、非市场的行政指令方式下,司机仍会取巧,平时车资高了,在灾害天气下仍会索要高价或避而不出车。第二种方法则是,在大雨、大雪、冰雹,凡是有政府橙色或红色预报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可以自由定价。同时,私家汽车均可运营,不受非法运营限制,但责权均由双方自行承担。
再把角度转到已经拦到车的乘客,他们已经坐上出租车,当然希望价格正常,也就会抱怨。人们以为这是一个单次博弈,下一次的自己不会遭遇这个问题,但司机仍然是那个群体,如果受到处罚,下一次他们就会保护自己,选择避险不出车。与此同时,开私家车无私救助他人的行为多次重复后,感受阀值提高,道德刺激减小,从救助他人的行为中得到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感下降,自发的接送行为必然会减少。最终,当出租车司机在家看电视的时候,风雨中那些翘首以待的人又该如何呢?
孔子的现实态度对这个问题无疑是有启发的。有一次,子贡赎了一个在其他国家做奴隶的鲁国人,按鲁国规定,他可以得到国家的补偿,但子贡拒绝了。孔子就批评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替同胞赎身并接受国家的补偿,本身就是道德的,而你不肯拿你该得到的国家补偿,这就设立了更高的道德标准。这就导致别人赎了奴隶后,也不好意思收国家的补偿,为了避免金钱受损,鲁国人就不肯再替同胞赎身了。”从这个角度看,让“更多的人更安全的到家”是道德,“免费的让更多人安全的到家”是更高尚的道德,但道德并不能从空中建楼,更不能在批判更广泛的、更易达到的道德的基础上去建立更高、更纯的道德。现实教给我们的也正是这样:企图达到“不涨价出租车”的“纯美道德”,结果却让“涨价出租车”的“市场道德”消失,最终导致“在家看电视”的“冷漠”和“风雨中翘首以盼”的双输局面。
原发于《东方早报》,作者微博:http://weibo.com/liuyj2000,欢迎大家莅临批评、探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