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纪事
一位第一书记的扶贫经历
刘平安
三十
赶回沙窝村,“四支队伍”坚守岗位,没有一个人请假。一直等到第二天上午,不见明察暗访的人员到来。我与段书记商量,咱们干工作,不是给明察暗访人员做样子的,他明察暗访他的,我们干我们的工作。明察暗访的同志也可以到我们入户的地方来检查嘛!我相信,他们会具备这样的鉴别能力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待在村委会,等明察暗访的同志走了之后再去工作,那就失去了明察暗访的本意。
段书记做了分工,除留下两名同志在村委会值班外,其他同志分别入户。段书记带几个同志到大湾,乐勇带几个同志到移民新村,他们要给村民发放社保卡,散发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单。我与工作队队长黎明,驾车进入大龙洞沟。
大龙洞沟位于下沙窝。从下沙窝到上沙窝的大路东侧,依次排列着小龙洞沟、大龙洞沟、木竹沟三条大沟,上次考察天华山党参种植时,我们去过木竹沟。大龙洞沟的地理风貌与木竹沟差不多,只是沟壑比木竹沟深得多,道路比木竹沟曲折得多。沟里有条小溪,两边零零散散住着几户人家,院落周围是一片片相对平整的坡地,里边有村民种植的经济作物。山坡上到处都是茱萸林,大路径直延伸到半山腰。路的尽头,住着一户人家,站在这里,整个山谷一览无余。几间厦房格外敞亮,旁边有搭建的木屋。车还没到跟前,便传来狗的叫声。一位老太太已在门前向我们张望,显然,她是这户人家的主人。
一见是黎明,老太太热情地拉着他的手,连声说,这么远,你们怎又跑来了?
黎明多次来过这里,老太太与他很熟悉。他介绍说,这是咱们村的第一书记,今天来看看你。
老太太热情地拿出半袋猕猴桃招待我们。她说,这是我老伴从山上摘下来的,野生的,可好吃了。
猕猴桃不大,吃起来又酸又甜。于是,我一边品尝猕猴桃,一边与老太太攀谈起来。老太太叫熊菊兰,老伴叫陈明中,他们都是七十开外的人了,孩子们在深圳打工,他们一直住在深山里,生活来源主要靠山上的茱萸收入,2013年识别为贫困户,2014年已经脱贫了。我们来到这里时,她的老伴还在山梁上采摘山茱萸呢!
我问她,您老人家怎么不搬到移民新村居住呢?
老太太说,我们的茱萸园在这里,移民新村离这儿太远了,我们腿脚不灵,又不会骑车,要经管茱萸林,来回不太方便。
我问,您老两口住在深山里不怕吗?
老太太笑着说,我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习惯了,怕什么?
我问,这山里有野兽吗?
老太太说,有。现在环境保护好了,野兽也多了,前一段有人就发现过狗熊。野猪更不用说了。不过,这些动物除了伤害农作物外,很少伤害人。只要你不惹它,它也不会惹你的。
我说,住在这里毕竟不方便啊!
老太太说,现在,这里通了电,也有了手机信号。寂寞了看看电视,头疼脑热,给吴大夫打个电话,他接到电话就会跑过来。
看来,老太太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满足的。
临走时,老太太硬是要我们带上猕猴桃。
黎明说,我们工作队有纪律,不能拿老百姓的东西,您是知道的!
老太太着急了,她说,你们这些外地人,能够跑来支援沙窝村,给我们修路、架桥,干了好多事,拿几个烂桃有什么见外的?
见老太太有点生气的样子,我给黎明说,咱们拿老百姓的东西不合适,可不可以消费呢?
黎明说,可以消费。
我随即给老太太手里塞了五十元钱,将半袋猕猴桃放在黎明的车上。老太太说,使不得!使不得!给的太多了!
她追着赶着给我们找钱,可身上一时半会翻不出零钱。
我们说,您不用找钱了,下次我们还来消费,咱们一并结算。
见我们上了车,老太太激动地抹了把泪。
上车后,我问黎明,老太太说的路在哪里?桥是那座?
黎明说,路在脚下,桥在河道。
于是,我们从大龙洞沟出来,直奔下沙窝的河道边。
一座拱桥,坐落在弥渡崖旁的河道里。拱桥修建于2015年。当时,下沙窝河对岸居住着二十来户人家,由于没有桥梁,两岸村民往来,只能涉水蹚河。成年人还好说,可孩子们要到河对岸上学就成了大问题。佛坪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邹恩贵,时任佛坪县常务副县长,一次,他来下沙窝检查指导工作,得知这里的情况后,便与有关部门联系,积极向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申请“茅以升公益桥”扶持项目,并动员铁路桥梁设计年会、中铁第一勘探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铁路部门给予支持,终于建起这座投资百万余元的桥梁。
茅以升,江苏镇江人,生于1896年1月。曾担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2011年,时值茅以升先生115 周年诞辰和基金会成立20 周年,基金会决定启动“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项目,为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架设安全求学之桥,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子搭建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平台。这一善举,功在当代,福及子孙,深得中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欢迎和赞赏!
这座桥梁建成后,自然被命名为“茅以升公益桥”。为了弘扬茅以升先生爱国奋斗的精神,激励年轻一代勤奋学习、创业有为,沙窝村专门在桥头刻石立碑,以示纪念。“茅以升公益桥”不仅是山区学子走进知识殿堂的求学桥,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便民桥。她就像一道彩虹,连接着两岸村民的经济交往与情感交流,成为下沙窝一道靓丽的风景。
桥梁造型美观,结构挺实坚固,行人既可以经过,车辆也可以经过。但是,由于当时只是按照便民桥的功能设计的,没有考虑到车辆在桥两头的调转空间,如果能够将桥梁两端与大路接口改造一下,便民桥就可以变成车辆交通桥了。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想法,能不能实施就很难说了。
通往大龙洞沟的道路,原是一条沙石路。一到雨天,泥泞难行,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作为包扶单位领导,县人大主任邹恩贵多次来沙窝村考察检查,协调交通等部门为大龙洞沟道路建设立项。2017年,这条道路修建成功,并安装了护栏,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龙洞沟的交通问题,老百姓纷纷称赞。
在沙窝村,只要提起邹主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邹主任对沙窝村的关怀和帮助,一直铭记在父老乡亲的心中。
大龙洞沟之行,使我受益匪浅。我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个干部,只要你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就感恩戴德,就为你竖大拇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