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台,物来则照,物去不留。
当事物出现在镜子前时,镜子能够如实映照,呈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当事物离开后,镜子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会执着于刚才映照过的事物。这与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心不执着于外物,在应对事物时能够保持清净、自在,不被事物所羁绊的含义相似,强调了心境的空灵和不执着
。人们的念头常常会附着在各种现象上,看到好的东西往往产生贪爱之心,看到不顺眼的事物就升起嗔恨之意。“应无所住”
是要让内心不被外在的、变化无常的表相所羁绊。当内心达到
“无所住” 的状态后,就可能不执着于外物,而是一种能洞察事物本质、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心。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竹子的影子在台阶上移动,就像外界的事物在心中掠过,但台阶上和心中的“尘”,即杂念和执着却不会被触动;月亮的倒影穿过潭底,水依然平静无痕,寓意着心能够在面对各种现象时,保持平静和自在,不被外界所干扰,不留下任何执着的痕迹,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表达的境界相符,都是在说心不随境转,能够保持一种超脱和自在的状态。
虚空不拒诸相,真心能应万物:虚空可以看作没有任何实体的存在,也不会拒绝任何现象的出现,各种事物都可以在虚空中存在和变化。而真心如果能达到同虚空一样,就能容纳和应对万物,却不会对万物产生执着和贪恋。通过虚空与真心的类比,阐释了能够随缘而生起智慧心应对万物的道理,体现了一种包容且不执着的心态
。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水流无论多么湍急,周围的环境依然保持宁静;花儿频繁地飘落,但内心依然能够保持闲适自在。内心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事情如何纷繁复杂,都能不为其所左右,保持平静和自在,不为外物所动,从而生起一种从容应对的心态,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传达的不执着,保持清明的境界相呼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