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东:参观运城博物馆

标签:
博物馆文物展览山西运城 |
分类: 博物馆 |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黄河左岸,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曾经被称为“河东”。2016年7月1日,运城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造型为扎根于黄土高原之上的老树根,整体布局取太极之意,星云之势,摇篮之形——
2023年11月24日上午,我第一次走进运城博物馆,参观了这里以“大河之东”为主题的基本陈列与文物精品展,包括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地灵人杰、土木华章、条山风云六个历史专题。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大量灿烂的古迹遗存,诉说华夏文明的历史沧桑。
1.华夏寻根
这里展示了4000万年前“世纪曙猿”、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三代距今2200年的文物遗存,通过500多件文物展现河东悠久的远古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童年。
1995年,中美联合考察队在垣曲县,发现曙猿下颌骨化石,掀开人类起源新篇章。根据化石和周围自然环境推测,曙猿是一种小型的灵长类动物,跟现生的眼镜猴大小相近,能够在树枝端部灵活行走,抓食虫子,剥吃树果。
1959年,在芮城县风陵渡镇黄河左岸的古老阶地上,发现距今180万年旧石器时代的西侯度遗址,出土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以及人工切割的鹿角和烧骨,点燃东方大地的第一把圣火。
1926年,在夏县尉郭乡西阴村,李济先生主持考古发掘,成为中国人第一次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这里是一处距今5900年至5500年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出土曲腹盆、小口尖底瓶、葫芦口平底瓶、深腹罐等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的器物,以及“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成为研究家蚕的祖先。
1974年,在夏县涑水河流域,开始对东下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遗迹,成为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代表。当时,发现夏代时期的房屋、水井、陶窑、沟槽、墓葬等,以及各种不同质地的兵器、乐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证明已经步入青铜时代。
商汤灭夏以后,山西南部与商朝中心区域比邻,处于“王畿千里”的范围之中。相传,商始祖契的母族有娀氏曾经居于永济,傅说筑傅岩之野,高宗武丁拔举为相。如今,在运城市内留下众多商时期的重要遗址,包括平陆前庄遗址、垣曲商城、闻喜酒务头墓地等。
2.馆藏珍品
这里展示了运城地区馆藏的1000多件精品文物,包括“铜器精华”“石刻荟萃”“泥火精灵”“翰墨流芳”四个单元,分别介绍青铜器、陶瓷器、石刻、书画等文物,疏密结合,错落有致。
唐代薛儆墓出土的石椁体量硕大,由34块青石雕刻和组合而成,整体是一座庑殿顶房屋形状。在石椁四周的10块石板内外,雕刻着人物、门窗、花卉等纹饰,仕女拱手侍立、拿扇、捧碗、捧包、捧盒等,姿态各异,面相丰腴。
3.盬盐春秋
盬,专指运城盐池,乃中国古代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这里展现了盐池的形成过程和历代对盐池的开发管理,分为“盐池变迁”“百业俱兴”“晋商之源”三个单元,向大家讲述“运城因盐而兴”的文化标识,加深观众对“运城文明在一包盐中”的认识。
唐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刻于贞元十三年(797),原本竖立于运城市盐池神庙海光楼遗址。此碑是河东盐池现存最早的碑刻,记载了河东盐池和盐田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供奉盐神的盛况。
4.地灵人杰
自古以来,运城地区人才渊薮。这里从运城载入史册的2500多位名人中,精选出来24位河东先贤进行重点介绍,分为“千秋关圣”“重臣名相”“学苑文坛”“艺林俊彦”“名门望族”五个单元。
走进展厅,穿过写有“关王故里”的牌坊,迎面供奉着“万世人极”的关羽塑像。他是运城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这里展示了关帝庙和关公信俗,讲述了关羽由侯到王、由王到帝、由帝到圣的成神之路。除此之外,还有傅说、司马光、赵鼎、关汉卿、王之涣等。
5.土木华章
运城古建筑数量众多,精美绝伦,久负盛名。这里以时代为主线,以建筑模型为展品,辅助以图表照片、壁画复原和多媒体技术等,展示了运城现存代表性的寺庙道观、衙署园林、塔楼桥梁、宅邸民居、壁画雕塑等。
在万荣县东岳庙内,有一座元明风格的飞云楼。它是纯木质结构,整座楼斗拱密布,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此楼高约23米,楼体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
6.条山风云
这里反映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运城地区发生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分为“辛亥风云,革命中坚”和“革命星火,燎原河东”两个部分。
1912年,李岐山等率领一支起义军南下,成立河东军政分府,维护辛亥革命成果。1926年,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河东大地,运城成立第一个党组织,继而成立中共河东特委。抗日战争时期,开辟中条山等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支援晋南战役,运送解放军度过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