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威行天下: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杜虎符

标签:
陕西博物馆国宝文物展览 |
分类: 文物 |
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给青少年奉献一份文化大餐。2022年5月19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内,开始举办以“大国之威行天下”为主题的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从小朋友的视角,通过有趣的方式,介绍了这里收藏的战国错金杜虎符——
跟传统的历史类展览不同,本次展览面向低年龄段人群,以9岁至15岁的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因此,对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和知识性等有很高的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形式丰富多样。同时,采用多种互动游戏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展览内容,提高观众的参观体验。
在展览的开头处,通过一个动画片,简要介绍有关杜虎符的使用方法和发现过程。突然,这件文物变化成一只可爱的卡通老虎,身披铠甲,威风凛凛,面带微笑,走向大家。他开心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是世间独一无二的杜虎符,乃秦王调遣杜县军队的凭证,你可以叫我秦大虎。”
在秦大虎的带领下,我们穿越回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此时,秦孝公任用商鞅,正准备进行变法。在国都市场南门外,商鞅命人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桩,并且告诉周围的百姓:“谁能把木桩搬到北门,立马赏给他十镒黄金。”
百姓对此感到怀疑,没有人敢去搬木桩。于是,商鞅宣布:“谁能够搬过去的话,赏给他五十镒黄金。”终于有一个人站出来,将木桩搬到市场北门,立马获得五十镒黄金。从此以后,老百姓信任商鞅,支持他的变法活动。这就是“徙木立信”的故事。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商鞅继续变法,普遍推行县制:集中小乡邑形成大县,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时,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居民登记各人户籍,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这些制度具有集权特征和军事特性,充分体现“君权至上”的法家思想。
在“商鞅变法”以后,彻底废除旧的制度,秦国逐渐走向富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秦王授予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虎符被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存中央,左符交给将领。秦王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必须带上右符,与左符合验后,将领才能听命。
在展厅的中央,特大的展柜内,陈列着小小的杜虎符,周围的展板详细介绍杜虎符的特征、工艺和故事等。此时,一个妈妈带着女儿,慢慢走近展柜,妈妈说了一句:“这里放一个空柜子干什么?”小女孩往柜子里看了一会儿,然后惊奇地告诉妈妈:“柜子里面有一只小猫咪!”最后,妈妈瞪大眼睛,才终于看见杜虎符。这么小的虎符需要放到这么大的展柜里吗?
1975年,在西安市南郊沈家桥村,一位名叫杨东峰的少年在田间劳动时,偶然挖出了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制品。他把铜锈剥去,看见一只老虎,意识到这是一件珍贵的文物,立即交给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一件虎符,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虎符的外观是一只行走的老虎,昂首挺胸,塌腰垂尾,颈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凹槽,为左半件虎符。
在这件虎符的表面,有九行四十字错金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段文字的大意为: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是,如果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右符,便可以调兵。由此可见,这件虎符归杜地军事长官所有,所以被命名为“杜虎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