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物巡展项目: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

标签:
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晋祠古建筑太原市 |
分类: 建筑 |
2021年12月14日,以“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为主题的2021年度山西文物巡展项目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不久之后,西安市爆发新冠疫情,陕西历史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因此,这个展览在当地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2012年4月29日中午,我和家人路过山西省太原市的时候,曾经前往这里的晋祠景区游览了一圈儿。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我走遍晋祠的每一个角落,拍摄了许多精美的古建筑照片,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园林的风采。
2022年3月5日上午,我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专门参观这里的“晋祠——中国祠庙园林之典范”展览,欣赏太原市晋祠博物馆收藏的古建筑构件、书画、联匾、碑拓、塑像等珍贵文物。
展览分为古建瑰宝、园林杰作、人文渊薮三个部分,系统地阐释晋祠的建筑艺术、历史传承、人文景观与文脉积淀。同时,将晋祠的文物与模型、场景、多媒体、VR数字化互动体验等辅助展陈方式相结合,把晋祠展示成为一册历史深处走来的优美画卷和一篇历久弥新的不朽文章。
1.古建瑰宝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晋王)和母亲邑姜后而建,也称“唐叔虞祠”和“晋王祠”。1961年3月4日,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代,唐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如今,在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建筑群,集中保存了宋金以来的历代建筑百余座,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山西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
晋祠以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为中轴线,重楼高阁依山而建,殿台寺宇就势而造。圣母殿是晋祠最早的建筑,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殿前的盘龙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怒目利爪,鳞甲须髯。宋代建造的鱼沼飞梁,十字形桥梁,如大鹏展翅。金代建造的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
2. 园林杰作
西周时期,已经形成风水观念,调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建筑与地形、地貌、方位等自然环境因素协调一致。晋祠选址于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的最佳地点,崇山亘峙,飞泉激石。
晋祠的庙宇数量众多,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大型建筑布局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小型建筑围绕着大型建筑,曲径通幽,繁而不乱。这些建筑遍布于山林间,各种布局方式兼而有之,集众多园林所长于一身,形成一个丰富合理的空间。因此,晋祠有“人造江南”的美誉。
这里展示了清代刘午阳绘制的《晋祠全景图横幅》和1961年陶一清绘制的《晋祠全景画轴》,反映了古代和现代晋祠的历史风貌,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晋祠的园林之美。山环水绕,清泉流碧,亭台桥榭,古树参天,古老的晋祠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辉映。
现代榭觉哉行书“人造江南”立轴
清代刘午阳绘《晋祠全景图横幅》
1961年陶一清绘《晋祠全景画轴》
3. 晋祠彩塑
在晋祠博物馆内,周柏、宋代彩塑和难老泉被称为“晋祠三绝”。其中,宋代彩塑矗立于圣母殿内,排列在邑姜像的左右两侧,均为美轮美奂的侍者形象。
目前,这里尚存的43尊彩绘雕塑,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为后来增补,其余的彩塑都是北宋初期的原物。在大殿正中的幔帐内,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两侧的侍者都各不相同,身份和性格也无一雷同,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
晋祠圣母殿侍女彩塑不同于其他以菩萨神仙为主的宗教彩塑,体现了宋代的世俗生活习俗,乃当时现实主义的雕塑杰作。在艺术效果上,有独特的个性,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展览中,按照原样,复原了六尊侍女彩塑,再现了晋祠彩塑的魅力。
4. 人文渊薮
从南北朝以后,晋祠开始出现佛教庙宇,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逐渐形成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千百年来,在晋祠内,祭叔虞,祀邑姜,敬水母,拜关公,尊三圣,崇三清,神人与共,辈辈相传。
历代帝王在此,或树碑铭文,或大兴营建,或册封诏号,表达对晋祠的崇敬之情。大唐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拜谒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
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俊美诗篇,寄情山水,感怀历史。唐代诗人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重酬前寄》中写道:“吴苑晋祠遥望处,可怜南北太相形。”唐代诗人元稹在《悟禅三首寄胡果》中写道:“春游晋祠水,晴上霍山岑。”
如今,漫步于晋祠之中,众多的楹联、匾额、碑碣和石刻,好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记载着晋祠的悠远与辉煌。在展厅内,复原大量匾额和楹联,跟晋祠的照片相结合,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晋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