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渭南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篆刻艺术展

标签:
渭南博物馆国保印章篆刻 |
分类: 博物馆 |
2021年5月18日至6月18日,在渭南市博物馆西三楼东廊道,举行以“家在黄河太华之间”为主题的渭南印记篆刻艺术展。此次展览的文字部分,主要由本人撰稿完成,详细介绍了渭南市的6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接国际博物馆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渭南市博物馆联合终南印社,用“中国印”的形式展示渭南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展览共创作88枚印章,由艺术家们精心雕刻而成,印面为“国保”单位的名称,边款是介绍“国保”单位的信息。
“家在黄河太华之间”源自清代合阳理学家康乃心私印的篆刻内容,印文排布整齐,印风恬淡婉约。经数百年,棱角缺损,但是字迹依然饱满清晰。或许,在300多年以前,这枚印章是康乃心最喜欢的物品之一,时刻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
将“家在黄河太华之间”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表达了一代又一代渭南人对家乡故土的爱恋,也体现了生长在这里的自豪之情,激发了人们建设家乡的豪迈情怀。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最开阔的地带,素有“华夏之根 文化之源”的美誉。黄河和华山是华夏文明的两大重要地理标识,黄河是母亲河,华山是父亲山。渭南地区就在黄河与华山之间,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孕育了大量的历史名人。
渭南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数量位居陕西地市第一、全国地级市的前列,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华岳苍苍,黄河泱泱,三秦形胜,物阜人丰——
1、历史印痕:古遗址类名录
古遗址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留下的遗迹。通过对各种类型古遗址的调查与考古发掘,能揭示许多历史信息,考察当时的社会状况。目前,渭南拥有14处古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旧石器时代的甜水沟遗址到清代的尧头窑遗址,跨越了20多万年的历史。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别位于华州区柳枝镇南关桥河村和泉护村。元君庙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泉护村遗址面积约94平方米。2001年6月,这里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溥原厚土:古墓葬类名录
古墓葬泛指古代人类采取一定方式对死者进行埋葬的遗迹,包括墓穴、葬具、随葬器物和墓地等。在古墓葬中发掘出土了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对探讨不同时代、地区和社会阶层葬俗、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渭南拥有11处古墓葬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数量众多的“唐代帝陵”最具代表性,包括桥陵、泰陵、景陵、光陵、章陵、定陵、元陵、丰陵、简陵。1988年1月,桥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其他几座帝陵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巧工意匠:古建筑类名录
古建筑指古代人类修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寺庙、古塔、桥梁、民居等。目前,渭南拥有34处古建筑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唐宋时期的古塔和明清时期的庙宇为主。其中,韩城市拥有14处古建筑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庆安寺塔位于临渭区交斜镇东堡村南100米,寺已无存,仅剩此塔。在底层的塔壁上,有石刻明嘉靖年地震情况,俗称为“地震石刻”。2006年5月,此塔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革命星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名录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乃国家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可弘扬红色精神, 能传承革命传统。目前,渭南拥有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渭华起义旧址和杨虎城旧居。
渭华起义是1928年由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渭南和华县为中心的一次武装起义。现存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高塘小学)、中共陕东特委旧址(三教堂)和刘志丹革命活动旧址(郭家庄小庙)等重要遗存。2006年5月,渭华起义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