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窖藏金银器 |
分类: 文物 |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一座以“大唐遗宝”为主题的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系统地展示了1970年10月在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珍贵唐代文物。转眼之间,50年过去,在西安再也没有发现过类似的窖藏,这批文物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独一无二的重要见证。

1、发现“何家村遗宝”
1970年10月5日,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挖出了一个陶瓮和银罐子,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10月11日,在第一个陶瓮出土地点的北侧不远处,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一个类似的陶瓮,上面盖有一层银渣,也装满各类金银器。
2、何家村遗宝的种类
这次发现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其中,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有3件,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的有数十件。
3、代表性文物
镶金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用的材料是一整块世间罕有的带条纹状的红玛瑙,两侧为深红色,中间为浅红色,里面是略呈红润的乳白色夹心,层次分明,鲜艳欲滴,本身就已是极为罕见的玉材。
此杯为模仿兽角形状,口沿外部有两条凸起的弦纹,其余的装饰重心均集中于兽首部位。兽作牛首形,圆睁双目,眼部刻划得维妙维肖,炯炯有神,长长的双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伸向杯口两侧,双耳硕大,高高竖起。兽嘴作镶金处理,也作为此杯的塞子,双唇闭合,两鼻鼓起,就连唇边的毛孔、胡髭也刻划得细微精确,显得十分生动。
这种角杯实际上源于一种被西方称为“来通”(rhyton)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艺美术中是十分常见的。因此,这件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可能是皇室用酒器,就已出土的唐代金碗而言,这两件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仅见的最富丽堂皇的金碗。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通高18.5厘米。这件仿皮囊形银壶,器腹两面均锤出一马衔杯纹,马颈系飘带,昂首扬尾,似作舞状。纹饰鎏金。形制优美,图案别致,制作精工。圈足内有墨书一行:“十三两半”。
唐玄宗即位后,有人向唐玄宗进献了五百匹大宛“天马”,以供军用,唐玄宗心想自己是“太平天子”,也不用什么军马,便从这五百匹骏马中挑出四百匹,调集天下出名的驯马师,把这四百匹骏马训练成能随乐起舞的舞马,又召集天下能工巧匠,在华清宫里修筑了一座庞大而华丽的舞马台,打算给杨贵妃一个巨大惊喜。果然被蒙在鼓里的杨贵妃第一次见到四百匹高头大马翩翩起舞时,开心得大笑起来,好景不长,由于唐玄宗日夜沉迷在舞马衔杯和贵妃艳笑的欢乐之中,最终遭遇了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无暇顾及舞马,舞马归于叛将田承嗣所有。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鹦鹉周边装饰有艳丽的团花,余白处还衬填以折枝花草。鹦鹉展翅飞翔于花丛之间,灵动可爱,栩栩如生。鹦鹉的形象鲜活而丰满,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而且这件器物圆润饱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
这件器物是何家村窖藏文物中最华丽的提梁银罐,同时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组国宝级文物之一。罐体中心以鹦鹉纹作为主体纹饰,鹦鹉抬首,展翅,翘尾,栩栩如生。折枝花团围绕着鹦鹉,将器物簇拥而绕,形成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鹦鹉在唐代被称为“神鸟”,其毛色多彩而艳丽,能学人言,因而刺激了唐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了唐人的格外喜爱。受此影响,鹦鹉成为地方和邻国向大唐王朝所敬贡品之一。器身其余空白处用鱼子纹填满象征着多子多福。花纹平錾,纹饰鎏金。银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动。银罐盖子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是炼丹的重要原料。由此可判断,此罐应为何家村储存药物而用,盖子经过转动盖合非常严密。古人认为用金银器盛放炼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药效,因此在何家村发现的药材均盛放在金银器中。这件银罐体现出唐代工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窖藏文物展”内。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整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制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燃放固体香料之用,具有华丽精美的时代审美特点,体现了开放的唐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

4、遗宝主人是谁?
领略了何家村遗宝的风采之后,我们自然会问:这批珍宝的主人是谁呢?学界关于遗宝主人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有学者提出“窖藏的主人是搜集古钱和外币的爱好者”,是一位“收藏家”,进而进一步提出窖藏的主人就是章怀太子和其子豳王李守礼。
经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大的专家学者们精心研究,何家村遗宝的主人终于浮出水面,他就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刘震,而遗宝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
齐东方说,据唐韦述《两京新记》和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租庸使刘震就居住在兴化坊中。“租庸使”,是唐代中央专门设置的征收租庸调的官员。何家村遗宝中的庸调银饼是否也暗示着租庸使刘震宅与何家村遗宝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呢?
《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泾原兵变时,租庸使刘震让人押着“金银罗锦二十驼”出城外逃,自己则与家人随后赶来。这段文字透露出刘震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财富珍宝。租庸使的职责之一就是保管朝廷的财物。也就是说,何家村遗宝与刘震有关,却不是个人财产,而是收缴上来的庸调及保管的宫廷珍宝。
齐东方做了这样一个推测:在突遭战乱时,连皇帝都逃离京城。谁也无法预料事件发展的结果。有条件、有权力处置官府财物的刘震,先派人带走“金银罗锦二十驼”,而自己则与家人随身携带经精心挑选的宫廷珍宝逃跑。何家村埋藏的珍宝都是体积小、价值高、少而精的珍品,便是很好的旁证。
还有一重要文献《无双传》也对刘震出逃做了记载:当时城门守卫得知刘是朝廷要员不敢开城门,刘震只得又往其家所在的方位跑去。我们可以设想,在难以出城的紧急情况下,刘震不得不返回家中,将这些珍宝埋藏起来。而据该文献记载,刘震还做了叛军的命官。很快,唐军收复了京城,刘震夫妇被斩。刘震私藏的珍宝也就永远不被外人所知了。
后一篇:西安博物馆游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