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厅,以“唐天子的茶”为主题的陕西国宝系列特展正式亮相,集中展示了一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皇家茶具——
2020年7月29日上午,在新冠疫情结束之后,我第一次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便直奔国宝厅参观了这个展览。走进展厅,周围空空荡荡,看不到几个人,跟疫情前的人山人海形成鲜明对比。
1987年,重修法门寺宝塔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唐代的地宫,出土大量的国宝级文物,包括佛骨舍利、秘色瓷、丝织品、琉璃器和金银器等。其中,这里出土的一批茶具,为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全、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
1、鎏金飞鸿毬路纹银笼子
唐代,人们食用的茶叶,经过加工后,制作成茶饼。但是,茶饼易受潮,在食用之前,需要放于茶笼里,在炭火上进行烘烤。然后,等茶干燥,便于碾碎。
这件茶笼由笼盖、笼体、提梁组成,通体镂孔均为毬路纹,表面装饰着飞鸿图案。盖面模冲出五组飞鸿,内圈5只飞鸿引颈向内,外圈10只飞鸿两两相对;笼体腹壁模冲出三圈飞鸿,总共24只,相对翱翔。
2、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和碢轴
在饮茶之前,必须将茶饼碾成粉末。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碾子和碢轴,便是专门用来碾碎茶饼的器具。其中,碾子为长方形,由碾槽、辖板、槽座组成。碾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插长方形辖板,中间有一个宝珠形状的捉手,两侧分别装饰一只鸿雁纹。碾槽嵌于槽座之中,两壁有镂空壶门,装饰天马流云纹。
碢轴为实体,外形似铁饼,轴边有平行沟槽,便于在碾子中粉碎茶饼;轴杆近似圆柱形,中部比较粗壮,插入碢轴中心,两端逐渐缩小。轴孔四周,錾刻团花,外饰流云纹。
3、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银茶罗子
茶罗子也被称为“茶筛”,茶饼被碾成碎末后,需要用茶筛来筛选。茶罗子分为罗框和罗屉,放在同一个方盒子之中,罗框中夹有罗网,罗网下就是罗屉,接住筛下的茶末。
这件罗子为长方体,由盖、罗、架、底座组成。盖顶錾刻一对飞天,周围环绕着流云纹,架身两侧錾刻有执幡驾鹤的仙人和空中飞翔的仙鹤。架下焊接台形的底座,底座上有镂空的壶门。
4、鎏金蕾钮摩羯纹三足银盐台
唐代人煮茶的时候,要往茶里放一些盐,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中便提到一种名叫“鹾簋”的放盐容器。在法门寺地宫里出土一件盐台,由盖、盘、三足支架组成,或许跟“鹾簋”有关系?
这件盐台的盖上有莲蕾形状的捉手,盖心饰一朵团花,盖面饰四只摩羯,盖沿为卷起的荷叶。三足支架与盘焊接在一起,盘为一朵盛开的复瓣莲花,支架用银条盘曲而成,中部斜伸出四根枝条,顶部有摩羯、智慧珠、火焰纹和莲蓬座。
5、系链银火箸、鎏金飞鸿纹银则、鎏金蔓草纹长柄银匙
据史料记载,唐人饮茶犹如吃茶一般,大致有茗粥、庵茶、点茶、煎茶四种饮法。将调好的茶倒入碗内,以热水冲击,会冲走茶花,需要箸、则、匙等进行调节和搅拌。
箸就是筷子,上粗下细,通体素面,顶部用一条银链连接起来;则为量器,用来投放茶末。则面像勺,柄部较短,呈弯曲状,上宽下窄,顶端作三角形;长柄匙为点茶器,击拂茶花,进行搅拌。匙面平整,柄部较长,錾刻三段流云纹,以凸起的莲蕾作为栏界。
这里展出的七件茶具只是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中的一小部分。它们是宫廷造办机构“文思院”打造的御用茶器,体现了唐朝宫廷茶宴的礼仪规范,华贵精巧,世所罕见。
除了展示珍贵的茶具之外,这里还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多媒体互动的形式,为大家介绍中国茶道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内涵,包括“茶为国饮”“茶圣时代”和“茶流天际”三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背景、盛唐时期茶文化的辉煌、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