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市三原县城内,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被称为“清峪河”或者“清水河”。在这条河上,有两座龙桥:古龙桥在下方,新龙桥在上方,两桥上下辉映,古今相得益彰。真是一大奇观——
古龙桥,也称“崇仁桥”或“尚书桥”。相传,传桥下有一座龙潭,所以被称为“龙桥”。1992年4月20日,龙桥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龙桥的南端,竖立着一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上面误写成“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3月7日清晨,经过三原县城的时候,我操作无人机对这里的城隍庙进行航拍。当飞过城隍庙建筑群以后,无人机便来到清峪河上方,新龙桥和古龙桥赫然呈现在眼前。于是,我操作无人机径直飞到两座桥上,顺便航拍了这两座气势恢宏的龙桥。
从空中俯瞰,两座龙桥的大体情况一览无余。但是,想近距离观看,还要绕道县城,经过兵马俑路,来到新龙桥南端。这里有一条小路,通往下方的古龙桥。
这座新龙桥修建于1985年,位于古龙桥西侧的正上方,为斜拉式平桥,长173.28米,宽9.7米,高94.82米。过去,古龙桥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自从新龙桥建成以后,古龙桥逐渐被遗忘了!
新龙桥
通往古龙桥的小路
沿着曲折的土路,走进清峪河道,来到古龙桥边。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直到万历三十一年(1603)才竣工,总共历时十一年。最初,由当时的知县高进孝主持修建;后来,高进孝中途离职,明工部尚书三原人温纯捐资建成。
近年,在这座桥的南北两端,修建起高大的石牌坊、祠堂和城门。其中,桥南端为高公祠,桥北端为温公祠,分别纪念高进孝和温纯为修建此桥作出的贡献。
龙桥南端
龙桥北端
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龙桥两岸,商贾云集。这里建有整齐的两排店铺,经营各类生活用品和地方风味小吃,生意兴隆,远近闻名,成为三原县城最热闹的地方。
几百年过去,龙桥始终稳如泰山,矗立在河道的中央。清顺治十三年(1656)、乾隆二十年(1755)、道光六年(1826)、咸丰元年(1851年)、1940年和1984年,人们曾经先后对桥面和桥基进行修补,但是龙桥最主要的桥身依然保持原貌。
龙桥东侧
龙桥西侧
古龙桥为三孔拱桥形式,俗名“三眼桥”,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桥身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用青石筑铺而成。在两侧的石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每块档板自成一幅画面,包括二十四孝人物故事、花卉和动物浮雕等内容。
在石栏的外侧,每一座桥洞上,各雕有一个龙头或龙尾。其中,龙头朝西,向着河水上游,有“吸水”之意;龙尾在东,向着河水下游,有“排水”之意。三条龙身,穿过石桥,好像将它驮起来了似的。因此,有人赞美龙桥道:“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东侧石栏杆
西侧石栏杆
二十四孝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