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至12月30日,以“文物里的中国”为主题的展览,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四楼中厅举行。通过四件与“中国”有关的文物,讲述“中国”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延伸到“中国”的疆域变化、战争和平、社会经济和丝路外交等方面——
11月16日,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时候,我观看了“文物里的中国”展览。跟其他展厅相比,这里显得很冷清,没有几件文物,也没有几个人。只展出四件文物,并且还是复制品,这个展览的意义何在呢?
在展厅的正中间,摆放着何尊的复制品,成为这里最主要的展品。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的佟太放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青铜器,造型凝重,纹饰复杂。随后,以30元的价格,购买回博物馆,成为这里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1975年,在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中,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清理这件青铜器底部的锈蚀时,发现了器内底部12行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的字样,这是迄今发现“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后来,结合铭文的内容,判断这件青铜器是一名何姓之人铸造的尊。因此,将它命名为“何尊”。
如今,何尊已经成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何以为尊?我用中国!”和“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最早的中国”等宣传口号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宝鸡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大量的文创产品也应运而生,成为展厅里的一道美丽风景,印有何尊铭文上“中国”二字的书包、桌垫、本子等各类物品受到游客的广泛喜爱。
此次展览,在中国出土的大量文物之中,精选挑选了其他三件有“中国”字样的文物,分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鎏金“中国大宁”博局纹镜、武汉博物馆藏“中国人民”镜和新疆博物馆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这些汉代文物上的“中国”二字,比何尊铭文上的“中国”更加形象,字体和含义已经跟今天的“中国”非常接近了!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时期,受天文地理认识的限制,总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天下之中”,把其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定为东、南、西、北。因此,“中国”的本意是天下中央,经过不断演变、发展和扩充,大约在汉代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定义。
历史上,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称呼也不尽相同:越南称中国为“船国”、古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俄罗斯称中国为“契丹”,阿拉伯称中国为“桃花石”或“唐家子”、印度称中国为“摩诃至那”或“震旦”。展厅里的小牌子,背面便写有答案!
纵观整个展览,没有一件文物,全部都是辅助展品,包括互动说明牌、文创产品、图片、文字、多媒体等。但是,仅以四件文物的复制品,却深入讲述了古老的中国、安宁的中国、富裕的中国、神秘的中国四个部分,完美诠释了展览的主题,基本达到了展览的目标。
未来,博物馆的展览,不一定全要靠重要的文物。好的主题,好的思路,才是关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