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2019-08-11 17:23:46)
标签:

山西

夏县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余庆禅院

在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有一个叫“鸣条冈”的地方,商汤灭夏之际,在此打败夏桀。北宋时期,这里有司马氏家族的墓地,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便埋葬于此。1988年1月13日,司马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2017年5月1日,五一劳动节之际,我和家人即将结束山西南部的旅行,沿着大运高速公路返回陕西的途中,经过夏县段水头镇时,来到这里的司马光墓。
    这座司马氏家族墓位于小晁村北,祖茔为晋征东大将军司马阳起,延续千年,累世至宋。北宋元佑元年(1086),司马光薨于相位,第二年归葬祖茔,他的父亲、兄弟和同族人均葬于此。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司马光(1O19―1086),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被称为“涑水先生”,谥号“温国公”。整个司马家族墓地坐北向南,分为祠堂、墓园和余庆禅院三部分——

1、祠堂
    走进陵园大门,迎面便是祠堂,正面是司马光大殿,内有温公四代塑像,面阔五间,古朴典雅。这里有一座杏花碑厅,著名的“杏花碑”就完好地保存在这里。
    杏花碑立在厅内左侧,碑额上写着“重立司马温公神道碑记”。宋哲宗时,为司马光立碑,命苏轼撰写碑文,皇帝亲自题写“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不久之后,政敌进谗构陷,哲宗追回封赠,石碑被砸毁,深埋在地下。大约50年后,埋碑处长出一株杏树,人们发现曾经的碑额和残碑。后来,在司马光族人的帮助下,依照原碑拓片,进行缩小摹刻,镶嵌在碑堂内。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2、墓园
    穿过西侧写有“司马光墓”的木牌坊,便进入司马家族墓园的范围之中,松柏成荫,古冢交错,各类石刻随处可见,彰显出一派肃穆古朴的气氛。
    在墓园的正中间,有三座低矮的墓冢,呈“品”字形布局:中间为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之墓,左侧为司马光的大哥司马旦之墓,右侧为司马光之墓。
    在三座墓冢前,没有一块石碑,只有一个简单的标志牌。周围其他的墓冢,为司马光的曾祖、祖父和族人的墓葬,约十三座,排列有序。南侧有一条短小的神道,分布着翁仲、石羊和石虎。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在司马池、司马旦和司马光墓的南侧,道路中间可以看到司马康的墓冢。他是司马旦之子,后来过继给司马光为子,帮助司马光完成了《资治通鉴》。元祐五年(1090)卒,享年四十一岁。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除了墓冢和石雕之外,这里还保存有4通宋碑和2通明碑,以司马沂墓碑最为珍贵。司马光与王安石同在朝廷为官,此碑正是司马光请王安石为自己的叔父司马沂撰写的墓表,文辞流畅,笔力工健。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3、余庆禅院
    陵园的东侧是余庆禅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创建,为保护司马光墓而建立的一处寺院。寺内现存一座宋代的大佛殿,殿内有3尊造型优美的佛像。在大殿的后部,还有几块石碑,详细记载了余庆禅寺的历史,为研究司马光墓的重要史料。
夏县鸣条冈:拜谒司马光家族墓

    司马光不仅是宋代的宰相,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由编辑到成书,历时共十九年。
    民间传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司马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传,司马光小时候曾和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缸,其他的孩子都吓得逃走。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来,孩子得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