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市旬邑县唐家村,有一座精美的唐家大院,乃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游览完唐家大院后,大家千万不要离开。在院子东北大约300米处,还有一座豪华的地下院落,曾经是唐廷铨的墓葬——
2019年7月13日下午,参观完唐家大院,即将离开的时候,我在路边看到一块写有“唐廷铨墓”的指示牌。按照它的指示,进入唐家村中,来到陵园门外。这里十分安静,红色的铁门半开,里面没有一个人。
走进陵园的大门,迎面是一条神道,坐北朝南,庄严肃穆。神道正中有一座牌坊,两侧分别竖立着一对石狮、石马、石羊、石人和石幡杆,排列整齐,保存较好。
石狮蹲坐在地上,脖子系铃铛,足下踩绣球;石马东西对立,头部微微昂起,带辔头,备鞍蹬;石羊东西对卧,双目正视,双耳后耸,犄角卷曲,尾巴呈自然下垂状。
石人高约1.5米,恭敬地站立着,身穿广袖长袍,双手持物,举至胸前。东侧的石人头部残损,西侧的石人保存完好,头戴清朝的官帽,瞪着圆圆的眼睛,感觉很像电影里面“僵尸”的样子。
石狮
石马和石羊
石人
石牌坊是三间四柱五楼式,历时五年,巨资修建,高约10米,宽约7米。整个牌坊由石柱、石梁和数百块石雕组合而成,上下共有五层,飞檐重拱连接。三道门的上方,均有石刻横额,正中两侧的门柱上还有一对楹联。
牌坊顶部中央,悬挂“圣旨”二字,枋心的南北两面分别镌刻“皇恩湛泯”和“世德绵长”四个大字。牌坊上的石雕图案,以山川风光、楼台亭阁、人物故事、动物和花草等题材为主,牌坊的柱基上还装饰有十八罗汉像,形象生动,表情丰富。
牌坊南侧
牌坊北侧
牌坊柱基
穿过石牌坊,迎面有一块石碑,竖立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四月二十七日,正中写有“诰奉政大夫、晋授中议大夫、钦加盐运使司盐运使衔、赏戴花翎、候铨抚民同知静轩唐公之墓”等文字。石碑后方的木建筑内,便是唐廷铨墓的墓室,好像一座小型的地下四合院。
1970年,唐廷铨墓被挖开,尸体丢弃到荒野,部分文物现在收藏于唐家大院之中。如今,经过修复,原址展示,游客可以从两边的楼梯进入到墓室里面。
整座墓为庭院楼阁式的建筑,深约6米,大气磅礴。墓室顶部是仿木结构的砖雕,可以看到屋脊、房檐、斗拱、椽瓦等,重檐飞拱,富丽堂皇。墓室北面为安放灵柩的地方,两侧为东西耳房,放置各类陪葬品。
墓前石碑
墓室上方
墓室内部
墓室的墙壁上,镶嵌着大量纹饰繁缛的砖雕和石雕,北侧墓门上方的人物故事画和南侧的四幅石雕屏风最为精彩。其中,石屏风上的四座绘画,应该反映的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但是,墓门上方的人物故事画,讲述的又是什么故事呢?我觉得好像是“黄粱一梦”的故事……
石雕屏风
墓门上方故事画(中)
墓门上方故事画(左)
墓门上方故事画(右)
旬邑县曾经被称为“三水”县,这里的“三水唐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第四代唐景忠时,正值清乾隆盛世,家业达到了顶峰,乾隆恩赐七品花翎顶戴、银牌、鸠杖、缎匹、荷包及御制七言律诗等。
唐廷铨是唐景忠的侄孙,曾经一次花费白银十三万两,所以被称为“唐十三”。至今,旬邑县还流传着一句话:“唐家有个九弯弯,一脚踢了十三万”。
据说,唐廷铨去世于泾阳,棺椁运回旬邑之后,其子唐鸿序为他精心修建墓园。先停灵三年,直到咸丰三年(1853)四月,唐廷铨的棺椁才下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