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3日,参观完马栏革命旧址和纪念馆之后,我和家人开车沿着马栏河前往旬邑县城,发现公路两侧的山崖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洞窟。其中,有一处叫“赵家洞”的地方,石窟群的规模最为宏大——
马栏河的下段被称为“三水河”,流经旬邑县城,也被称为“汃河”。赵家洞又称“琅天洞”,位于旬邑县城东北13公里的汃河北岸,依山开凿,气势恢宏。据说,在赵家洞里有“宋金人避兵于此”之句,所以这些洞窟应该修建于南宋之前。
在连接旬邑县城和马栏革命旧址之间的旬马路上,经过赵家洞石窟时,有专门的指示标志。离开公路,沿着村道,直接到达赵家洞的崖壁之下,抬头便可以看到密集的石窟群。
石窟的下方,道路的尽头,有一片空地,修建着几座平房。看到我们到来,一位老汉迎出来,打开院子的铁门,我在里面的空地上,操作自己的无人机,对这里的石窟群进行了航拍。
无人机上天以后,从高空中俯瞰,石窟一览无余。这些所谓的“石窟”,其实都是一些带有门窗的山洞,跟常见的佛教石窟有很大的区别,一座紧挨着一座,好像“蜂窝”一样。
经过统计,石窟群可以分为为上、中、下三层,完整的洞窟大约有45孔,每孔洞窟高约2米、宽约3米、深约4米。洞内宽敞明亮,还设置有暗道,连接着上、下洞窟。洞外的崖壁之上,曾经修建有栈道,将不同的洞窟连为一体。整个赵家洞石窟群,大体坐西朝东,南北长约200米。南侧的洞窟比较密集,北侧的洞窟数量较少,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好像一大片绝壁上的楼房。
南侧洞窟
中部洞窟
北侧洞窟
旬邑县三水河岸边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大量这样做工精细的洞窟,历经千年,风采依旧。相传,为了躲避当时的祸乱,古人在这里修建山洞,先小后大,先下后上,多达300余座。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480”工程曾经利用这些洞窟,原本计划存放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资料和文物。然而,当时国内局势动荡,这个计划被迫停止。
1975年,国家文物局将“480库”移交给陕西,由当时的陕西省博物馆代为管理。1983年,陕西省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运来大量文物存放在“480库”之中。2005年,这里的文物全部搬回西安后,赵家洞便恢复了曾经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洞窟曾经是陕西的“文物库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