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市区,解放路和胜利大街交汇处,隐藏着一座不起眼的建筑。最近,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杂乱无章的平房被拆除,修建起一座美丽的城市广场。那座“不起眼”的建筑,终于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就是渭南的老火车站——
陇海铁路是甘肃兰州通往江苏连云港的一条历史悠久的铁路线,甘肃简称“陇”,连云港古称“海州”,因而得名为“陇海”。这条铁路线经过陕西和河南,所以也被称为“陇秦豫海铁路”。1905年,陇海铁路开工,经过四十多年的分段建设,直到1953年7月才全线通车。
陇海铁路开工之际,陕西巡抚曹鸿勋就向朝廷奏请,希望陕西的铁路能够由陕西人自己修建。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所以陇海铁路陕西段的修建异常艰辛。民国十九年(1930)底,陇海铁路修建到潼关,因资金匮乏,工程滞停。1934年,陇海铁路开始从潼关向西安修建;同年7月1日,铁路修至渭南。
渭南老火车站修建于1933年,一直使用到2009年。它不仅见证了陇海铁路陕西段的风雨沧桑,也见证了渭南城市的不断发展。2011年8月,这里被公布为临渭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9日,它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老火车站为法式风格的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平面呈“十”字形,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整个建筑由大厅和东西的侧房组成,大厅为候车厅,东侧为售票厅,西侧为办公室,屋顶有砖砌的装饰性烟囱。
老火车站的建筑为砖木结构,红色机瓦屋面,宽37.7米,深14米。前檐设有进户大门,仰望如同一座牌坊,中间有三角形突起的尖顶,正面装饰着一颗小小的红色五角形,下方四块白色的圆圈之中,隐约可见“渭南车站”几个字。
绕到老火车站的北面,后檐设出户大门,在风雨棚的上方,镶嵌着一块珍贵的汉白玉匾额,正中赫然写着“渭南车站”四个大字,上款:“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下款为“顾孟余”,时任民国铁道部部长。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计划以西安为陪都,所以沿线车站的站名都是社会名流或者高官大员所写。
1934年10月12日上午10时30分,蒋介石身着军装,带领夫人宋美龄,在张学良等文武官员的陪同之下,抵达渭南火车站,转乘汽车,经过临潼,前往西安。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偕夫人傅学文、西安行营主任杨虎城偕夫人谢葆贞、国民党高级官员杨永泰等前来迎接。这是渭南老火车站最辉煌的历史时刻!
从此以后,渭南县城逐渐成为晋、陕、豫之间的交通要道、商品流通的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在渭南老火车站的附近,陆续开办了一大批工厂,商业店铺和粮食集市随之兴起,渭南县城开始不断地向西扩展。
在陇海铁路的带动之下,陕西的粮食、棉花、药材、编织品和土特产等各种农副产品,经过渭南老火车站远销上海、四川、甘肃、河南、湖北、天津等地;东部各省的机械设备、建筑器材、日用生活品等也经过渭南老火车站运入陕西。
在陇海铁路修建至陕西的前二十多年里,渭南老火车站的货运量一直占据首要地位。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承担起运输战争物资的任务,这些物资主要来自四川,通过汽车运送到宝鸡市,再由宝鸡通过火车运抵渭南,然后分送到各个战区和前线战场。
1966年10月,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库的建设,渭南火车站搬迁至地势较高的南塬底下。老火车站被改为货场,铁路附近搭建起大片棚户和平房,供铁路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们居住。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火车站被城市包围,成为渭南城里最大的棚户区,交通拥堵,环境很差。
2009年末,老火车站正式停用,周围的铁路也拆除了。经过近十年的改造,这里环境得到改善,一条条大路修建起来,一座座大楼巍然矗立。如今,以渭南老火车站为核心,一座宽阔的广场即将落成。未来,它一定会成为渭南城市崭新的地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