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下午,经过平顶山市的时候,我们来到了这里的博物馆。平顶山市博物馆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展厅的陈列和布局,都与渭南市博物馆极其相似,所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渭南市博物馆与平顶山市博物馆都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后者的外形理念源自古代竹简的形象,墙体由一片片抽象的竹简构成,雄浑大气,古韵盎然,象征了博物馆作为历史文明使者的传播功能。
由于临近闭馆,我只参观了一层和二层的基本陈列,没有来得及前往三层的城市规划馆。基本陈列以“鹰城古韵”为主题,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示了平顶山地区的历史,着重介绍了新石器时代、西周楚汉、唐宋瓷器等内容。
1、山下故原
这个展厅的时间跨度很长,从距今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到距今4000年的历史时期,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重要的阶段,从容地讲述了平顶山地区史前人类的发展历史。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8000至7000年。在展柜之中,成排摆放的各种类型双系红陶壶、石磨盘和石磨棒,乃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大多出土于郏县的水泉遗址。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距今约7000至5000年。展厅中央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乃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1978年出土于汝州市的阎村,可惜这里摆放的是复制品,原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而得名,距今5000至4000年。紧接着龙山文化,乃发现于河南洛阳二里头村的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至3500年。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的蒲城店遗址,乃一处以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早期为主的大型遗址,这里发现了东、西、南三面的城墙,以及房基、壕沟、灰坑、墓葬、井、灶等遗迹。
2、应国印象
1979年,在平顶山薛庄乡西滍村发现了应国的墓地。从1986年到1997年,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长达十一年的发掘。这个展厅以应国墓地出土文物为主,因为大多数展品为精美的青铜器,所以成为整座博物馆最精彩的部分。
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件玉鹰,出土于应国墓地的1号墓中,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平顶山别称“鹰城”的来由。它用新疆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呈青白色,温润透明,鹰作展翅飞翔状,两爪蜷曲于身下,头部扭向右侧,生动有趣,栩栩如生。在古文字中,应国的“应”与“鹰”为同一个字,所以这件玉鹰很有可能是应国的图腾。
武王灭商以后,为防范殷民群起叛周,设置“三监”加以监督。成王时期,周公对“三监”也不信任,为预防不测“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分封的邗、晋、应、韩四国皆武王之子,武王第四子被封到应国,被称为“应叔”或“应侯”。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应国的地位也不重要了。进入春秋时期,楚国强大起来,逐渐向北扩张,南方的小诸侯国不断被楚国兼并。在这一段时期里,显赫一时的应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3、楚汉文明
乘坐电梯,来到博物馆的第二层,北侧是楚汉文明展厅。春秋初年,楚国从江汉之地进发,走上了问鼎中原的强盛之路,汉江和淮河周围的国家均被其所灭。两汉时期,这里位于帝都洛阳与帝乡南阳之间,依山傍水,千里沃土,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达。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乃平顶山的鲁山县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主张尚贤、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在这个展厅中,首先看到的就是鲁山县墨子洞出土有陶罐、陶钵、陶豆等珍贵文物。
从精美的束腰垂鳞纹升鼎,到外形粗糙的陶鼎,一方面证明了楚文化逐渐占据这里,另一方面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原本高不可攀的青铜礼器,如今已经被不断的“山寨”了!
4、唐宋遗韵
与前面的三个展厅相比,最后一个展厅显得很单薄。这里不仅缺少重要的文物,而且陈列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使得整个基本展览显得“头重脚轻”。让人进入展厅以后,立马感觉冷冰冰的!
平顶山地区是名窑名瓷的“圣地”,这里共发现唐、宋、金、元时期的各类窑口100多处,主要分布在汝州、宝丰、鲁山、郏县境内,以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汝州张公巷窑最具代表性。
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鹰城古韵——平顶山历史与文化陈列》荣获了“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