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我收到郑州大学孙危老师寄来的《拾年印迹——孙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书中讲述了他和他的学生们,在过去十年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此书原价90元,我花80元购买,另付邮费15元,不仅没有作者签名,而且还要写一篇宣传文章,我图什么呢?
我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怎么和郑州大学扯上关系了呢?那还要从一次饭局说起:2013年6月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在咸阳举行,孙危老师带领郑州大学的学生们来陕西参加活动,我和朱君孝老师在大雁塔旁边的慈恩镇陪他吃了一顿饭,当时陕西考古研究院的孙周勇老师也在,所以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陪衬而已。
但是,回到学校以后,我慕名在人人网上添加孙危老师为好友,从此开启了我和郑州大学的不解之缘。起初,他不过偶尔给我留言夸奖,后来积极推荐我读博士,2015年11月在孙老师的帮助下,我联系到厦门大学的高建斌老师,一起前往福建的太姥山参加考古发掘。从此以后,我和孙危老师还有他的研究生们关系日渐紧密,2016年8月17日我们再一次在西安相聚时,已经胜似师生了!
因此,在孙危老师的大作出版之际,我理所应当撰文祝贺。更何况,此书确实新颖独特,一改考古圈的沉闷之气,引领未来高校考古学的发展方向,不广泛宣传地话,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大家。
本书展示了自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孙危老师培养研究生的点点滴滴,共分为八大篇章:文化遗产之旅、乒乓球之缘、实习生活、教辅活动、考研(考博)经历、其他、附录一、附录二,共收集106篇文章。这些文章均出自孙危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我选择其中的三篇与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1、张德伟:诸神乱战之终极版
2014年9月至12月之间,我和德伟兄曾经一起在上海广富林遗址参加考古发掘,同吃同住同睡,一起洗澡的时候,还共商未来中国考古界的发展方向。
如今想来,恍如昨日,当读到这篇文章的开头,又启发了过去的英雄豪气。中国考古圈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江湖,永远不会统一,始终充满变数,弱者想爬向巅峰,强者想维护荣耀,谈何容易呢?一入江湖深似海,从此安宁是路人。
2、孙婧文:中国高校职称评审标准面面观及些许感悟
这个女孩的网名叫“虫儿飞”,在2016年第一次见面之前,我们已经在QQ空间上开始相互交流。她的个性鲜明,本人十分欣赏,敢想敢说敢写敢做,很多男孩子都未必能够达到。
两年之前,我就在孙危老师的推荐下读过这篇文章。看似普通的题目,完全按照硕士论文的体系写成,勇敢地指出目前高校职称评审的不足之处,实在是难得一见的良心之作。
3、郭荣臻:世界考古学概论课程见闻录
考古圈很小,结交一位知己,往往就认识一群朋友。2016年4月4日,我和荣臻兄在山东大学第一次见面,他是孙危老师的研究生、张德伟的舍友、安静平的师兄,长期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所以我们自然一见如故。
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的状态,别人都是三言两语,他却长篇大论,条理清晰,引经据典,极具文采。从这一篇文章中的语句,大家就可见一斑了!
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和精彩的文章,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学生的教育不同于初中和高中,应该是引导专业兴趣和培养研究能力并举,虽然这一点已经是大家多年的共识,但目前很多高校还是视而不见。曾经的纪念文集,大多都是枯燥的学术论文,好像所有研究者都没有感谢似的?如今,孙危老师的这本书,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下一个拾年,我看好你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