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午,冒着蒙蒙的细雨,我和家人一起从咸阳开车返回渭南,途中计划前往耿镇附近的东渭桥遗址。沿着宽阔的河堤路,很快就进入高陵地界,按照导航的指引顺利来到耿镇东侧的白家咀村。
顺着村子西侧的水泥路向南,大约行驶200多米之后,就看到路旁树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这是我所到达的第606处“国保”单位!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肯定会纳闷:好端端的,怎么就损失900块呢?大家看过接下来的这段小视频,就会明白——
水泥路即将到达“国保”碑时,在它前方约20米的地方,猛然成直角拐向南面,而一条泥泞的土路直达石碑旁边。看到“国保”碑后,我爸连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车上了土路,车轮子立马开始打滑,好不容易才在“国保”碑旁边停下。
但是,问题来了:怎么开回去呀?本想继续往前开一段,然后掉头回去。结果,车右前方的轮子,一下子陷入路旁的泥土中,无法继续前行。
雨越下越大,这时从村里来了两位老汉,自称是这块地的主人。他们原本担心我们把地里的蒜苗压坏,如今看到这个景象,也闭口不谈此事了。见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戴帽子的大叔终于开口:“我可以叫人和拖拉机来,但你们要付费用,可以吗?”
钱绝对不是问题,所以我们立马就答应了。不一会儿,这位大叔果然叫来一批人,有开拖拉机的,有拿铁链子的,还有经验实在的老司机。风雨中的田野,立马热闹了起来,原本平滑的小路,也变得泥泞不堪。
有了大家的帮助,接下来的事就不需要我们操心了。爸妈根本插不上手,我则在旁边摄像,大家废了好大一番周折,终于将我们的车硬生生地拖回到水泥路上。
感激之余,该给的钱,我们一分都不会少。给拖拉机司机150元,他就直接开着拖拉机离开了;随后,我们又到地主家里小坐,给他们500块,包括毁坏庄稼的补偿和大家的辛苦钱,以及150块请诸位吃饭。临走之前,还把车上的一条烟发给大家,算下来总共花费约900块!
东渭桥曾是连接渭河两岸的纽带,通往长安城的咽喉,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德宗时(公元780一805年),朱泚叛乱,占据长安,德宗出奔奉天避难。西平郡王李晟曾在此屯兵,与浑部队互相接应,攻入长安、平定了叛乱。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大将朱温也屯兵东渭桥。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义昌军节度使王处存、鄜延节度使李孝昌、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等进攻起义军,亦曾在此屯兵。
日本平安时代,圆仁随第十八次遣唐使就是从东渭桥进入长安城,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东渭桥有详细的记载。
1967年,当地群众在挖土取沙时,在此地发现了《东渭桥记》残碑1方。据碑载,东渭桥建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由京兆尹主持修建。同时,在附近还出土有圆木桩、青石条及大量卵石,证明此地就是著名的东渭桥遗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