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过咸阳博物馆的朋友,一定对这里展出的兵马俑,印象深刻吧?1965年,在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杨家湾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批兵马俑。经过清理发掘,共出土步兵俑1965件,骑兵俑583件,盾牌1000件,所以号称“西汉三千兵马俑”。



兵马俑被发现之后,人们一直想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呢?因此,在1970年至197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俑坑北面70米处的两座大墓,编号为四号和五号汉墓,但业内习惯称其为“杨家湾汉墓”。
两座汉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按照当时贵族宅第的形式建造。发掘获得大量陶器、铜器、漆器、铁器和车马器,以及202枚银缕玉衣的玉片。由于墓葬遭到盗掘,墓室被烧毁,没能发现重要的实物资料,所以墓主人的身份至今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学界认为,他很有可能是周勃夫妇的墓葬。
杨家湾汉墓中出土的陶器
2009年2月寒假,我在咸阳市博物馆担任志愿者时,购买了一本《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通过它认识了杨家湾兵马俑和汉墓。这本书在第11页,通过示意图描绘出兵马俑坑和两座汉墓的位置关系,高干渠从两者之间流过,在四号汉墓东南方向绕了大弯。
杨家湾汉墓与兵马俑出土位置示意图
第一次见到这幅图后,我就很想去那里看看,但两次都没有找到具体位置。因为一般的汉墓,都会有高大的封土堆,远远就可以看到。但是,杨家湾汉墓已经被发掘,地面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所以位置很不起眼。
2012年初,我开始接触Google earth软件,经常观看五陵塬的卫星图。在杨家湾附近的高干渠北侧,果然看到两处形似汉墓状的大坑,这里应该就是杨家湾汉墓的遗址吧?可惜之后再没有机会前往那里寻访。
在卫星图中可以看到杨家湾汉墓遗址

上个月19日,我和家人在秦汉新城游览后,原计划前往泾河新城的乐华城,但是在徐家寨村走错了方向,来到杨家湾村的北侧。于是,借此机会,我按照卫星图的方位,试着寻找杨家湾汉墓的遗址。
从徐家寨村向南,公路在与机场高速交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S型的大转弯,从高速下方的涵洞穿过后,可见一条土路。顺着它爬上坡,就可以看到高干渠,眼前的景象和书中描绘的示意图基本一致,渠水在此绕了个大弯。


从旁边的小桥,跨过高干渠,穿过一片果园,再爬上一层土台,两座大坑就出现在眼前。我先看到的是北侧的五号墓,墓坑内长满杂草,墓口树枝犬牙交错,根本看不到内部的情况。
杨家湾五号汉墓遗址

根据发掘报告的描述,此墓虽然严重被盗,但未经火烧,保留着较完整的墓葬形制。发掘之前,封土较为完整,成覆斗形,底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由于当年发掘时,未对墓道进行清理,直接经过五层台,至于墓室底部。因此,如今见到五号墓残留下来的墓坑,显得并不宏大。
然而,当我走到南侧20多米处的四号墓时,偌大的墓坑瞬间令人惊叹。原本曲尺形的墓葬结构,在雨水长期的冲击,和草木生长的侵蚀下,如今已经很难辨别清楚。站在墓坑边俯瞰,墓壁上的多层平台明显可辨,西墓壁却被一条小沟切断,使得整个墓葬呈现出“中”字形。
杨家湾四号汉墓遗址
根据发掘报告的描述,这座墓葬成曲尺状,结构应是有过道、中庭、后室,并有三个楼层组成的贵族宅第建筑。同时,在墓坑内外发现七个坑,包括祭祀坑、用具坑和车马坑三种类型,出土各类动物骨骼、陶质冥器和数驾车马,可见汉代厚葬成风。
经过考古发掘的墓葬,绝大多数都会被回填,或者修建起遗址博物馆对外展示。像这样常年裸露在外,并且无人问津的墓葬遗址,在陕西并不多见。
离开墓坑之后,见到一位农村大妈在这里看管菜地,我顺口询问了她一句:“旁边的这两座大坑是杨家湾汉墓吗?”她斩钉截铁地肯定回答,打消了我最后的一丝顾虑。
最后,我顺着高干渠,绕到汉墓的正南方向,俯瞰了一眼当年发现杨家湾兵马俑的遗址。茫茫的田野,在远处电厂六座“烟囱”的映衬下,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谁能知道这里就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发现兵马俑的地方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