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音乐:2016年晋南古建筑考察记

标签:
晋南新绛皇城相府汾城镇郭峪村 |
分类: 建筑 |
一、台骀庙
下午顺抵达侯马市,参观了晋国古都博物馆、庙寝遗址公园和平望宫殿台基。随后,我们顺着汾河南岸的田野向西,即将离开侯马地界时,看到一组红色的建筑群,如同堡垒一般耸立在河岸边。
顺着高大的围墙绕到南侧的入口处,才知道它原来就是著名的“台骀庙”,为纪念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台骀。据史书记载,台骀是比大禹还早的五帝时期的一位部落首领,他带领部族开山凿石,疏通汾、洮二河,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因此,当时的帝君将汾河流域赏赐给他,后人则尊他为治汾之神。
此地名叫“古翠岭”,此庙经过元、明、清时期,不断修建起来的。台骀庙在汾河流域先后建有多处,但是这一座始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
二、新绛县城
黄昏时分,我们抵达新绛县城,远远就望见一座古塔,塔下的广场十分热闹。因此,决定住在旁边,5月1日一大早,我独自漫步县城,寻找分布在这里的各类古建筑。虽然它们都没有开门,但隔着围墙就能够领略其魅力!
1、龙兴寺
2、文庙
3、绛守居园池
4、天主教堂
三、汾城古镇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清晨利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新绛县城内的古迹走遍。因此,就可以早早离开这里,到达下一个游览目标,北面不远处的汾城古镇。顺着公路行驶,经过汾城镇时,并不见传说中的各类古建筑。
然后,只要向西侧进入镇子中,南北向的道路两侧,尽是民国风格建筑。钟楼、古塔、城门和城墙星罗棋布,其中著名的洪济桥,修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如今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走桥面,曾经的河流已经不见,不禁让人感叹沧海桑田的变化。
四、丁村
提前丁村,学习考古专业的同学一定不会陌生,因为1953年在这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被命名为“丁村文化”。可是大家也许不知道,这里如今也是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并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也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地。
向南离开襄汾县城,不久公路右侧出现一座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丁村”二字,下方宽阔的大道直达村口。但是,来到这里之后,眼前的景象很让我失望:村中仅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两侧的建筑大多都是近年新修的。最西端的尽头有一座小庙,乃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的“三义庙”。除此之外,村中道路边还有不少庙,如村口的观音庙,南侧的千手观音庙。
保存较好的两片建筑群,被开辟成为“丁村文化陈列馆”和“丁村民俗博物馆”,需要收取30元的门票。前者位于偏居东北一角的第2号院内,在不大的四合院中,通过简单的图版,结合曾经考古工作者留下的生活用品,向大家普及“丁村文化”的基本知识。遗憾的是,当我询问这里的工作人员:“当年进行考古发掘的丁村遗址,具体在什么位置?”她们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只能模糊地告诉我:“大概位于村子南面的河边。”
丁村民俗博物馆是来这里参观的核心,共占据七座保存完好院落。在曾经的老屋中,陈列了众多实物,并配以过去的场景,再现了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流行在晋南一带的民风民俗。
五、郭峪村
离开丁村,经过曲沃,参观完晋国博物馆,我们就直奔晋城的皇城相府。刚驶下高速公路,通过景区的山路就拥堵起来,好不容易来到皇城相府门口,距离景区关门已经不到1个小时。
于是,只好放弃购票进入参观,和家人在皇城相府外围溜达。无意间,我们转到附近的郭峪村,这里也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并且被例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皇城相府120元的门票相比,这里35块的票价,已经很人性化了!并且在票面上,附有村内8个景点的打孔处,这样就不会错过每一处亮点。
郭峪村规模宏大,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现在的城址修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为了防御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四周的城墙上,开凿有三层六百余眼窑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因而这里也被形象地称为“蜂窝城墙”。
离开郭峪村时,天色已经渐黑,夜里我们住在晋城市区内。5月2日先后游览济渎庙、汤帝庙、洛汉魏洛阳城和灵宝的函谷关,当天夜里返回咸阳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