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甘泉宫遗址

(2014-02-28 14:20:59)
标签:

文化

分类: 宫殿
                       离宫特观,接比相连。

                         云起波骇,星布弥山。

                                           ——(汉)刘歆《甘泉宫赋》

 

        大家都说历史是惊人相似的,其实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也是如此的。以关中地区的甘泉宫和九成宫为例,前者所在的淳化县在全国算是贫困了,但其中却存在着汉代雄伟的避暑离宫—甘泉宫的遗址,此宫在秦代被称为林光宫;后者隐藏着麟游县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普普通通的小县城中就是唐代的皇家离宫—九成宫的遗址,此宫在隋代被称为仁寿宫。

       离开汉云陵继续向北,往西面再绕过一个山沟向北,向北面就可以看到雄伟的两座圆锥型的高大夯土台,这就是甘泉宫的标志了。到达凉武帝村向东过了村庄,两座土台就在北边的田野之中,东侧的土台呈规整的圆锥形状;西侧的土台形状不规则,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台基略呈长方形,其上立有圆形土台。传说这两座土台就是史书上所说的通天塔遗址,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后,时常想念。《宫记》中记载: “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不知此处的通天台是否与此台有关?西侧土台西南侧另有两座较小的土台,应该也是当时的建筑遗存。

        在两座土台中间南侧左右摆放有石鼓和石熊各一件,石鼓造型规整,体形较长,表面平滑。石鼓一周隐约可见有文字残存,从内容为“政和丙申岁,种浩率胡临、李法、石彦政、尹天觉、张光祖、陈建登高”,分明就是宋人“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开始看到时还感叹古人在文物上刻字的行为实在不好,但后来一想此石鼓的风格与汉代石刻相差较大,没准真实宋代人所立的;石鼓的对面是一件石熊,与石鼓大小相当,利用天然巨石稍加雕琢而成,五官清晰。大头歪歪倾斜,似在傻笑,左手抓着左耳朵,右手捂着肚子,双腿箕坐在地上,憨态可掬。此乃汉物无疑。

       登上西侧土台向北望去,甘泉山在北面不远处东西绵延,并无奇峰。从北侧下来径直进入了北边的田野中,遍地都是残破的瓦片,密密麻麻的,但是都很小,通过其上的绳纹判断均是汉代的。不过也略有收获,在一条东西向的土埂上,向后捡到的“长生未央”文字瓦当的残块两件,一件是“长”“未”二字,仅存残笔而已;一件是“央”字,较为完整。在两座土台北边转了一大圈后,有沿着土南边的小路向南走了一段,在右侧的田间散落着半块云纹瓦当,残留有两朵卷云纹,之间有双线界隔,圆心周围有一圆圈,界隔穿透此圈,内侧有三角形装饰。

       现在对甘泉宫的具体位置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在后面甘泉山上,有人认为在此处。记得曾经去九成宫遗址玩时,一进麟游县城就会觉得很是凉爽,当时是4月份,夜里和早上还会很冷。可是来甘泉宫遗址不会有这种感觉,周围连棵树都没有,比西安凉快不到哪里去,跑到这里能避个什么暑!或是千年的环境变化的缘故吧?或者是根本就不在这儿?

2014年1月21日下午

 

参考文章:姚生民《汉甘泉宫遗址勘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郑洪春姚生民《汉甘泉宫遗址调查》,《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