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报纸上看到了“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开馆”的消息,周末正好没事就迫不及待的前往参观。博物馆位于大明宫遗址公园东面,利用大华纱厂1935年的织布车间改建而成,是我省首个建立在工业遗产基础上、以工业企业发展兴衰和产业转型为背景的新型博物馆。北京有著名的798艺术区,近年在东郊纺织城也搞了类似的艺术区,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前往。因此,这还是我第一次一睹工业遗产的魅力。
昨天在图书馆找了本有关工业遗产(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的书翻了一下,其中有一段话让我很疑惑,他说“中国有31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只有一项是工业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我是倒背如流的,哪里有什么工业遗产?!于是立马向后翻看,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处竟然是指“青城山与都江堰灌溉系统”。这也算是“工业遗产”?!
接着又向前翻,看到了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下的定义:“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这些遗留物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之后罗列了所谓工业遗留物的具体所指对象。但从中并不见与“都江堰”有什么关系呀?再往后看就明白了,工业遗产又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上的工业遗产就包括“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加工业、采矿业等年代相对久远的遗址,也有人认为包括一些史前时期的成规模的石器遗址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矿冶遗址等。”
在学校门口乘坐600路在北关下车,沿着自强路一直向东,过了太华路再向东,就到达了。这座博物馆从外面看来是很不起眼的,从利用厂房锅炉房改造的大门进入后,路边一位保安询问我们是不是要参观博物馆,之后在其指点下进入了旁边的厂房内。门外没有任何博物馆的标识,甚至连牌匾的没有,但是进入后其中的展览确实经过精心和奢华的布置的。整个展览以大华纱厂的发展轨迹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兴建
创业 1935—1949”“新生 发展 1949—2008”“嬗变 重生
2008—2013”。巧妙地将一座工厂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坎坷历史联系在了一起,让人感慨。与一般博物馆中陈列文物为主不同,这里的展品有大型机器、过去工人的生活日用品、各类生产工具和产品等。
参观时见到了很多老人来这里,从其的谈话中发现他们原来就是这里的工人,看到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变成了博物馆,他们的眼中流露出的不只是感动。
2013年11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