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10月初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专家组对我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评估考察,8月29日开始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展厅南展室举办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丝路申遗专题陈列》。刚开学无事,一早前往参观。展览图文并茂,结合来自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和新疆出土的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让人对“丝路申遗”有了全面的了解。
记得小时候每次从咸阳来西安,都要经过大庆路西段的丝绸之路起点群雕,家人告诉我其名为“思愁之路”,由于不知其内涵,错以为塑造的是一支逃难的队伍,有老有少,扛着大包小包,面带痛苦,就像“1942”那种情况。难民们背井离乡“思想忧愁”,“思愁之路”大概就反映了古时候人们的一段血泪史,当时就一知半解的记住了。
直到小学五年级上《社会》课的时候才意识的了自己的过去误解。但之后一直认为,所谓“丝绸之路”就是一群人牵着骆驼把中国的丝绸带到西方卖掉,再把在西方买回些东西。直到上了高中之后才发现,真正的“丝绸之路”没有这么简单的。
差不多是也在上高中时,“丝绸之路”就开始了申遗,其实当时我是很不看好的!在我印象中,所谓的世界遗产应该像是“故宫”、“兵马俑”、“莫高窟”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宏伟建筑,而“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中包括的“大、小雁塔”“汉长安城”“兴教寺”“张骞墓”等,让我看来和前者简直是没法比!再说,将河南、陕西、甘肃和新疆,以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境内,种类、规模和性质存在很大差异的古迹凑在一起,就是“丝绸之路”了?
但是这几年下来,又突然觉得“丝绸之路”申遗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过去一直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人类奇迹”,其实不然。纵观这几年申遗获得成功的项目,已经不再是过去“纪念碑式”的古建筑,如开平雕楼、福建土楼、哈尼梯田、澳门历史城区等,都不是以规模宏大、震撼人心取胜的,而恰恰是凝结在其中的最淳朴的中国文化征服了世界。像“大小雁塔”“兴教寺”虽然都是寺毁塔存,但是就是这孤零零的几座宝塔,所传达出的佛教文化都是绝世无双的。
另外一项世界遗产也未必就只能是一种规模和性质。拿2010年入选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来看,它就包括了嵩山周围8处11项历史建筑,有些相距甚远,而且类型各不相同,有寺院、书院、观星台、碑刻等,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而将其冠以“天地之中”的内涵则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处遗产。以此看来,以“丝绸之路”的名义将遗址、墓葬、寺院、关隘等众多古迹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也是有先例的。
考古发掘地点成为世界遗产,也不乏先例。早些年的殷墟,去年的元上都都很顺利的申报成功,殷墟自不用说,而元上都和汉长安城相比,恐怕是半斤八两吧?也就是说,在“丝绸之路”所捆绑申遗的项目中,如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大明宫等申报点,要是放在别的国家,完全可以成为独立的一处文化遗产。但谁让你在中国呢?
除去陕北的长城,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在1987年列入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么多年陕西一直没有第二处。而其他的省份的遗产数在数年上涨,像北京有6处、四川和云南都各有5处,山西和河南各有3处。2014年是值得期待的,希望“丝绸之路”可以为陕西再次赢得世界遗产的殊荣。
2013年9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